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逝世。黄旭华同志隐姓埋名三十载,用毕生心血铸就大国重器,用忠诚信仰诠释党员本色。从青丝到白发,从荒岛到深海,他的人生轨迹为新时代党员树立了精神坐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黄旭华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广大党员当以黄旭华精神为镜,照见初心使命;以黄旭华精神为旗,引领奋斗征程。
黄旭华精神是新时代党员的精神密码。黄旭华用三十年的沉默书写对党的绝对忠诚,当组织发出研制核潜艇的征召时,他毅然放弃个人学术理想,在荒岛开启“水下长征”。这种“党有召唤,我必响应”的政治品格,正是新时代党员最需锤炼的党性修养。在技术封锁的年代,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核潜艇数据,用“解剖玩具”破解艇体结构。他们以“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志气,突破西方技术壁垒。这种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恰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时代密钥。黄旭华与母亲“三十年不归家”的抉择,折射出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之间,他始终把天平倾向祖国。这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党员提供了价值标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党员当以黄旭华为范,找准精神坐标,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黄旭华精神映照新时代党员的使命担当。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党员像黄旭华那样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初心;在科技创新前沿,科研党员勇闯"无人区",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破。这些实践印证:黄旭华精神在新时代依然迸发着强大生命力。他用"深潜人生"启示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聚光灯下的闪耀,而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不是计较"干了什么职位",而是追求"留下了什么事业"。这种精神境界,正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利器。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中,需要黄旭华式的"十年磨一剑";在推进共同富裕实践中,呼唤黄旭华式的"功成不必在我";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时,亟需黄旭华式的"越是艰险越向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赋予黄旭华精神更丰富的实践内涵,广大党员应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黄旭华精神续写党员躬身实践的时代篇章。领导干部要学黄旭华的"谋事观",在制定政策时既做显功更重潜绩,既顾当前更利长远;科研工作者要学其"创新观",在关键领域攻坚克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普通党员要学其"奉献观",在各自岗位精益求精,用平凡铸就非凡。不同领域党员都能在黄旭华精神中找到行动坐标。在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当如黄旭华"扎下根、沉住气",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在改革攻坚前沿,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服务群众工作中,需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把小事办实、难事办好,让黄旭华精神在办实事、解难题中落地生根。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将黄旭华精神融入主题党日、党性教育;打造实践锻炼平台,在重大项目、艰苦岗位锤炼党员;完善激励机制,让“黄旭华式”党员受尊重、得发展。通过制度保障,使精神传承具象为可感可知的实践路径。
黄旭华精神如深海中的核潜艇,静默无声却力抵千钧。新时代党员当以之为精神罗盘,在风高浪急时把稳方向,在暗流涌动中坚定前行。让我们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用黄旭华精神擦亮党员本色,在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中,以“此生属于祖国”的赤诚,书写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史诗。(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