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奉献的生动注脚。黄旭华院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却像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无数中华儿女的逐梦之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当从黄旭华院士的非凡历程中汲取灵感,在自己的领域内书写辉煌篇章。
汲取“逐梦海洋”的探索勇气,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之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国家潜艇事业的初创时期,黄旭华院士克服重重阻挠和困难,投身于这片亟需科技力量的热土。他深知,国防科技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实现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正是这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爱,驱使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为中国潜艇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石。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汲取这份逐梦海洋的探索勇气,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以身报国的崇高理想。
砥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践“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的实践之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黄旭华院士的带领下,中国潜艇事业从零开始,面对技术封锁、资源匮乏的艰难局面,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核潜艇,还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海防工业体系。这一过程,是对“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精神的最好诠释。党员干部应以此为镜,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畏惧、不退缩,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超越自我,推动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涵养“心怀家国”的高尚情操,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黄旭华院士一生淡泊名利,专注于科研事业,即便在荣誉加身之时,他依然心系国家发展,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科技人才,为中国海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播撒希望的种子。党员干部应涵养这份心怀家国的高尚情操,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欲所惑,始终保持一颗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甘于平凡,乐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增进人民福祉不懈奋斗。(刘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