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1960年第4期《中国妇女》杂志,有一篇题为《全国妇联准备奖励万名“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报道中称:全国妇联决定在今年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五十周年的时候,奖励一万个在1959年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的妇女先进人物和以妇女为主的先进集体,分别授予“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的奖状和奖旗。
陕西府谷县孤山房塔村民苏润梅当年以农业战线妇女先进人物出席了全国首次三八红旗手颁奖大会,那一年她才23岁。让我们穿越60年,重温全国三八红旗手的那段芳华岁月。
妇女能顶半边天
解放前的孤山房塔村有歌谣曰“房塔沟里河水流,穷人光景怎到头,年轻后生走口外,父母妻女命难留。”
房塔村的山梁沟壑里,留下了苏润梅成长奋斗和热血奉献的足迹。
1937年出生于孤山公社旗杆茆村的苏润梅,身板瘦削,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岁月留下的痕迹,见到我们,笑容满面招呼我们坐下。“我腿不好,是年轻的时候打坝、干农活落下的毛病。”
这位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的女孩,15岁开始念冬书,念到18岁。“房塔村是1955年腊月十六建的社,我腊月二十五那天出嫁到村里。”老人回忆到。1955年腊月,苏润梅嫁到房塔村,与村会计吕奔芦结为夫妻,第二年她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因为念过三个冬书原因,当年苏润梅就担任了村妇女主任,直至2009年,她72岁上才卸任。
当时的房塔村是三道塔两道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房塔村傍沙龙,一刮风一格楞,把人跌下沙格楞。”看着外面满山青翠的香柏,老人慢慢回忆起往事。
“一定要让房塔村换个模样。”从1957年参加社队劳动开始,苏润梅就暗下决心。喊着“白天大干,晚上夜战”口号的红色娘子军苏润梅和她的姐妹们用瘦弱的双肩一边挑起家庭重担烹三餐、纺布穿线;一边扛起基建大任,修大坝、打坑田、栽树育滩。
那时候修水库完全靠人力担挑背扛,场面真的是人山人海。人们喊着“誓把山河重安排,荒山变宝山,再苦再累也心甘”的口号。见渠打坝,修堤垒堰,填壑垫地。用苏润梅的话说,当时的经济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在组织的一声号召下,人们甩开膀子啥都缺,可唯一不缺的是大家与天斗地斗的旺盛革命意志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劲。房塔村五个队兴修的包括狮则梁大坝在内的三个大坝就是那个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产物。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哪来的那股劲,那么大的水泵铁疙瘩,全凭人力扛到坝上,一背糜子,一溜烟就能背回家。”老人现在说起来还是满声感慨。
像土地一样奉献
著名作家路遥有一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中,多少优秀共产党人用心血和汗水践行着初心使命,令人敬仰。
1957年,兴修农田水利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房塔村也不例外,这个只有29户人家的偏远小山村,在当时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1958年,府谷中学开展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基地就建在房塔村,成为好几届学生接受革命教育的大熔炉。
“山顶喇叭响,山岗山坳红旗扬。金斧银锄震山梁,万亩荒山变了样。”工地现场,人们推着独轮车,比学赶帮,排除万难,用一担土一滴汗挖掘心中的希望和梦想。
“推独轮车是个技术活,平衡很不好掌握,一不小心就会翻到,一开始我们都有翻过车的经历。”苏润梅老人笑着说到。
“大坝是我们一铁锹一铁锹挖出来的。”回来的路上,老人的话还萦绕在耳边。车行驶在大石一级公路,透过车窗外,远远望去,现在青杨树大坝四周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环境幽美,很有情趣。听老人儿子吕广良说,大坝以前有很多鱼,他们小时候常去那里玩耍。
现在的大坝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以她优美的身姿,载入府谷水利建设史册;
现在的大坝是一首悦耳的诗篇,她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崭新的华章!
人心不能水土流失
以“人定胜天”精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向荒滩要地,让沙梁生金。
1958年,有首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是何等的气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山治水走集体道路共同富裕的气概,是中国农民那个时代的气概,也是苏润梅她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突出,苏润梅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评选,1960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颁奖,一开场,就是超震撼的高潮,一亮相,就是万人级的阵容,成为历史长河中壮丽“半边天”的缩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性砥砺奋斗建功立业追寻梦想。
回忆起60多年前的颁奖盛况,苏润梅依然激动万分,这是她人生最高光的时刻。“那一年我北京、西安跑了五次,给人家汇报工作,介绍经验。现场有很多人拉着我们合影留念,别提多自豪了。”那一刻,也成为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苏润梅心底最宝贵最温暖的财富。但是,当我们问起这些荣誉证书时,老人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80年代县上举办劳模展示时,一不小心给她弄丢了,现在说起来老人还是耿耿于怀,这是老人一辈子荣誉的见证。“那一年,我个人捧回一块奖状,给队里捧回三块奖状。”我安慰地告诉她,现在《府谷县志》上有先进人物记载,历史不会忘记你的。
目前,我们眼前看到的奖状有:2008年房塔村委给她颁发的先进村民奖状,孤山镇2019年第一届“十大好人”评选称号和房塔村党支部2019年度“巾帼楷模”称号。其实群众的口碑是最好的奖励。
温暖整个大家庭
在房塔村的乡亲们心里,苏润梅就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大姐、大娘、奶奶。她经常与大家一起唠嗑,一起参加村里的红白事,一起讨论地里土豆、玉米等庄稼的长势。
“我父亲就是府谷版的陈永贵,我母亲是大寨版的郭凤莲!”采访间隙,苏润梅儿子说到。作为老大门子,老人自嫁到房塔村,毅然接过照顾这个家庭的重担,他们夫唱妇随,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勤劳致富,80年代,他们家成为孤山镇第一个万元户。除了照顾家里三个孩子外,苏润梅还肩负起这一大家子的重任,对婆家人每个人都是全心全意,掏心掏肺,一手将婆家两个弟弟拉扯大。两个弟弟长大成人后,她并没有就此停下操劳的心,她找人打听、托人介绍,成就了二弟三弟的婚姻。那时候苏润梅就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主心骨。那时候条件艰苦,考虑到弟弟们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以后的婚姻生活,在给老二结婚时,她到村里借了块四六毯子,作为妆新礼物。老人朴素的认为。“兄弟姐妹之间,谁困难就多帮点,把生活拉上正轨。”此后,她不仅把二弟三弟的孩子抚养成人,而且一直都照顾有加,从来没有丝毫懈怠。苏润梅用她瘦弱的双肩撑起一片天。
丈夫吕奔芦2008年去世后,苏润梅继续操持着这一大家子,任劳任怨。她家庭理念的核心就是“人和”,村里都把她当做孝老爱亲的榜样来学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孩子们,使孝道润物无声地传向下一代。儿子吕广良说:“我的孩子们说,他们的奶奶对家族这样好,他们以后也要一样地孝顺父母。”
2020年,疫情肆虐,老人毅然捐款50元用于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七一前夕,孤山人民政府镇长武文海带领工作人员,专门到她家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看着飘带上雕有“光荣在党50年”字样,老人心情无比激动:“我文化不高不办坏事,素质不高不办违纪的事。在党60多年,我没领过大队一分钱补助。当干部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不是好干部,就不能当干部。”现在,组织上每月给她享受45元的补贴金,我说有点少了,老人回应道“多少是个够。”这就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情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儿子吕广良受父母影响,也热衷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1992年西安交大毕业后,就加入房塔村的建设的改造,在父母的帮助下,围河造田100多亩,此事惊动了县上有关领导,留下“五个一”佳话,一时传为美谈。
在与苏润梅的交谈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她身上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节俭、朴实、平易近人。儿子吕广良如此评价她:“不变的齐耳短发,不变的服装,不变的朴实低调,不变的为民情怀,一辈子不争。”“人心不能水土流失。”老人插话道。
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今年85岁高龄的苏润梅,耳不聋眼不花,和儿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儿子吕广良在家门口开了一家烩菜馆,老人闲不住,行长递短,在饭馆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结束采访时,老人向我们展示了她的拙朴书法作品,临走时,还送给我们每人一双她自己纳鞋垫,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要走好脚下的路……”我感叹老人的心灵手巧,感叹老人的精气神,感叹老人的豁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正好老人的孙子孙女暑期放假回来,随行摄影师海荣“咔嚓”拍下一张照片,定格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采访手记: 青悠悠的那个岭,绿油油的那个山。生活的道路不平坦不呀么不平坦,历经坎坷路,笑迎春风暖,双脚踏上幸福的路越走路越宽。苏润梅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在今天依然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乡村振兴,把府谷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王树强
王树强,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府谷支部副主委,政协府谷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会员。1972年生于绥德,本科学历。府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府谷县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府谷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府谷能源》刊物执行主编。参与编纂府谷《新民镇志》、《大昌汗镇志》、《府谷人大志》,第一届府谷美食节编纂《品味府谷》并创作中华名小吃府谷美食诗词108首。在人民论坛、中纪委网、省纪委网、《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陕西日报》、《榆林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大量评论、新闻、诗文等。其中,《碛塄农业园区赋 》勒碑矗立园区,《府谷中学赋》展陈府谷中学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