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一一安徽省蒙城县小涧镇双楼村周红玉自担任扶贫小组长以来,无论在入户走访的路上,困难群众家中,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总能看到这样一道靓丽的身影。她一心扑在精准扶贫工作上,以柔弱的身躯担当重任,以女汉子的坚毅砥砺前行,她时刻心牵贫困群众,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实现了脱贫致富路上不漏一户一人,以实干诠释了当代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受到了当地干群的翘首点赞!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早日脱贫致富,2019年8月,全县公开招聘扶贫小组长,周红玉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扶贫小组长队伍中,从此,她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工作以来,她始终牢记初心,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神圣的使命。作为扶贫小组长,周红玉从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她常说:“干扶贫工作,干的是良心活,既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就不能后退,必须全心全意干好。身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首先,通过多种途径认真学习了省、市、县、镇有关扶贫政策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有关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钻研了扶贫业务知识,尽快进入角色。工作中,除了协助村级精准制订贫困户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信息采集、政策宣传外,她白天入户走访,帮助贫困群众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有序摆放物品,通过聊天,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了解他们所需、所解、所盼、所办。晚上反思领悟,常常半夜还在苦思冥想。用周红玉的话说,扶贫小组长是国家扶贫政策的最基层执行者,是与贫困群众直接对话者,贫困群众能否顺利享受到相关政策,都取决于扶贫小组长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功夫下在哪里,哪里就有成效。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贫困群众而言,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因残、因病致贫的。而周红玉所包的周圩村民组就有几户残疾人,她就采取“精神扶贫”的办法,如周佑学的儿子周红勇是肢体一级残疾人,手脚失能,衣食住行都是父母照顾……2014年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脱贫。为了防止该户返贫,周红玉帮助落实了全家3人低保,落实了周红勇继续享受残补、护补、光伏收益分红、代缴新农合及大病保险,帮助周佑学申请了扶贫公益岗。82岁的崔汉卿是1958年入伍的退役军人,体弱多病,他的老伴是视力残疾人,2014年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脱贫,先后享受了残补、危房改造、光伏收益分红、代缴新农合及大病保险、家庭医生签约等,针对特殊人群,周红玉经常抽时间入户陪其聊天、帮助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有序摆放物品等,贫困群众见了她如同见“自家人”一般,都有说不完的话,吐不尽的心声,按村里分工,周红玉负责周圩、谢庄2个村民组17户贫困户、1户边缘户,她每到一处都认真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周红玉基本上不分白天黑夜,‘5十2'、‘白十黑’基本是常态,此间,连父母、孩子、家庭都顾不上了,她心里对老人、子女充满了愧疚,但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后,她脸上才露出幸福的笑容。
别看女同志,周红玉干起工作来一点也不含糊,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她从未因工作诉过苦,说过累。工作2年来,她用脚丈量民情,用实干书写满意的脱贫答卷。周红玉的脸晒黑了,整个人都变瘦了,但她却说:“再苦再累我也不怕,只要大家都能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我就值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至关重要,下一步周红玉将发扬“黄牛爬坡不藏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逐梦前行!(蒙城县扶贫开发局 朱强 刘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