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将军,是全国著名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59位开国将军中级别最高的一位将军,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唯一一位被两授上将军衔的将军。洪学智将军“出生于双河农家,从戎于商南起义(立夏节起义),显赫于南征北战,扬威于抗美援朝,彪炳于现代后勤奠基,辉煌于改革开放创新。艰危屡善谋略,曲折愈显忠贞,勇武而见儒雅,刚直而怀柔肠,权重坚守本色,位高心在百姓”。洪将军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驰骋疆场、转战南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而且在全国解放后直至他的后半生,他始终牢记使命、时刻不忘初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军现代化建设又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严格自己,而且严格要求家人,在家风建设上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和宝贵的经验。比如,他的“八项铁令”、他的“四个一”的故事,等等,几乎是家喻户晓、成人皆知。本文给大家说几个不常见、不多闻的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他让子女们深刻地体会到:父亲深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
洪学智的三女儿洪炜告诉我们:父亲深爱自己的子女,但这种爱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爱在心里,“严”字当头。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期结束后家里都要开一个家庭会,父母针对我们的表现进行讲评,学习好、表现好的可以获得奖励。每年的八一建军节,父母总要把我们召集到一起,给我们讲他们战争年代的经历,让我们不忘过去,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父亲十分注意培养我们在社会上的自立能力。他经常说,人在社会上要有真才实学,不要指望家庭、依靠父母,要靠自己。选个好的专业、掌握一门手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走到哪里都不会吃亏。他经常用辩证的方法教育我们说,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不要骄做、得意忘形,要想到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逆境的时候不要悲观失望、丧失信心,要想到会有好转的时候。由于父亲的教育,1959 年庐山会议以后,虽然父亲在政治上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作为孩子的我们并没有消沉,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凭自己的本事都考取了北京的知名大学。父亲的这些话,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后来当我做了母亲、有了儿子以后,我也这样教育他,将他培养成才。
父亲对子女的爱,还体现在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上。我和丈夫金元都是“文化大革命”前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的。20世纪70年代,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教研室承担了国防科委和教育部联合下达的研制高强度、高模量新型纤维的任务。该项目属国防军工项目,国内无先例,难度很大。父亲知道后,鼓励我要知难而上、刻苦钻研,一定要为国争光。当他得知我们的项目有了一定进展,需要引进一台国外设备时,他亲自向国防科委领导转递了教研室课题组的工作汇报,使项目经费很快得以落实。经过大家近10年(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共同努力,该项目终于顺利完成了科研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他把女婿的名字直接从副院长候选人名单中划掉了
1978年,金元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当时,部队医院急需工科院校研究生,金元被分配到301医院超声波室工作。到医院报到后,洪学智非常认真地找金元谈了一次话,对他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努力学习新业务、新技术,认真钻研、做出成绩;二要多联系群众,尤其要向老专家、老教授学习;三要少说话、多做事。
金元遵从老将军的教导,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与同事合作发表论文10多篇,与军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了《临床超声诊断学》等4部专著,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分册)中“超声诊断”条目的撰稿人。
由于科研成绩突出,1985年金元升任301医院党委常委兼科训处处长,负责全院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1987年,总后勤部让301医院民主评议推荐副院长候选人。根据专家推荐,301医院党委将金元作为副院长候选人之一正式上报总后。洪学智看到301医院报上的名单后,立即把金元找来,问:“医院推荐你当副院长,你知道吗?”
“一开始我不知道,后来听说了。”
“我是总后勤部部长,如果我同意你当301医院的副院长,我以后怎么领导301医院的工作?这个问题你想过没有?”
金元说:“爸,您的想法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您,我也会这么考虑的。您放心,我还年轻,当不当副院长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301医院的科研和训练工作抓好,落实您把解放军总医院办成第一流总医院的要求。”
“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好,你今后的路还长着呢!”就这样,洪学智把金元的名字从候选人名单中划掉了。虽然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但洪学智出于公心的举动,让女婿心服口服。金元说:“父亲始终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做着表率,我心里没有埋怨,反而对他更为敬重了。”
三、他要求当省长的儿子“要真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洪学智在吉林省生活了18年,他把吉林当成了第二故乡。在那里,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不悲观、不泄气,始终积极努力地为党工作。
1998年,洪学智的大儿子洪虎调到吉林省任省长,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要真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不图名、不图利。他要洪虎关注吉林这样的几件事情:
第一,他担心1936年修建的丰满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他认为:这个水库修建时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年代久远,可能会垮坝。丰满水库是顶在吉林人民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洪学智反复交代儿子一定要注意大坝的安全。
第二,他关心吉林的粮食生产问题。作为全国的粮食供应基地,吉林应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全国粮食的供应。2002年,洪学智生前最后一次到吉林考察时,反复叮嘱洪虎说:“我在吉林工作了18年,对吉林很有感情。你要多为吉林做点实事、好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洪学智对四平市的感情更深,“四战”四平,他参加了三次,有一次还担任了前线总指挥。抗战胜利后,他从苏北带过去的很多新四军老战士都牺牲在四平,这让他念念不忘。生前他一直关注四平烈士陵园的维修和四平战役纪念馆新馆的建设问题。洪虎去吉林前,洪学智同志叮嘱他:要把四平烈士陵园维修好、把四平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起来。
四、他告诉子女们“你们的路要自己走!”
洪学智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一直都是身教重于言传。这种教育是日积月累的,而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完成的,恰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上学时,洪学智的子女们都住在学校,星期天才回家,他们对父亲的接触也不是特别多。但他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有剩饭,饭菜掉到桌子上他都会捡起来一一吃掉。有一天《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反映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的生活,有的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困,很少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其它活动。洪学智听到后就和子女们商量,由洪学智夫妇和子女们共同出钱,资助北京大学挑选出的来自革命老区的8名贫困学生,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1960年初春,由于受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牵连,洪学智被免去了总后勤部部长职务,被下放到吉林省、任农业机械厅厅长。洪学智不得不迁往吉林。
离开北京的前一天,全家人一起吃了一顿饭。夫妻二人,八个孩子,十个人,满满一桌。离别前的这顿晚饭不同平常、吃得很沉闷。尽管洪学智的脸上很平静,但几个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懂事了,他们始终在低着头......洪学智的夫人张文望着孩子们,想着即将到来的分离,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洪学智看了妻子一眼,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妻子的手背。张文明白丈夫的意思,这是要她把泪水往肚子里咽!
他们决定把还在上幼儿园的洪阳和洪菁带在身边一同去长春,小儿子洪晓狮上完这学期课后再转学去长春,其他的孩子继续留在北京住校读书。洪学智对孩子们说了一段话:人这一生很漫长,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你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的起落。好的时候,要想到不好的情况,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沮丧,人生的这个过程,有起就有落,有好就有坏。现在你们都在上学,这是很重要的阶段,不管在什么境况下,你们都要好好学习,既学习知识,也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立生活,要能够自立。
孩子们频频点头。父亲的平静和沉着,给了正当年轻、血气方刚的大儿子洪虎及兄弟姐妹们很大的安慰。
晚上,洪学智把洪虎叫到书房。洪虎个子长得快有父亲高了。在所有的孩子中,他跟父亲的时间最长。洪虎上面还有个姐姐,因为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洪学智在率部转战途中不得不将大女儿送给了一户并不认识的陌生穷苦人家。因此洪虎出生后,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洪学智和张文都把他带在身边。
在这个不寻常的晚上,洪学智用平静的缓慢的语调对大儿子交代了几句话:第一,不要对父亲的事情评头论足。第二,做父亲的半生革命,从来没有、也不会做任何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第三,照顾好弟妹,好好学习。第四,认真做人,好好做事,独立生活。
洪学智像以往一样,在凳子上端坐,腰板笔直,只穿了一件旧军装的他,虽然没有佩戴领章帽徽,但军人风姿一览无余。
洪虎当年还很年轻,很多事情并不明白,但父亲的平静和深刻让做儿子的感觉到了父亲内心的强大力量。端坐在明亮灯光下的父亲一身浩然正气,打消了洪虎心中的全部疑虑:父亲仍然是一个英雄!
洪学智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开家庭会。他常常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子女,统一认识。开会的时候,人聚齐了,他就让大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他最后发表看法。有一次他过生日,全家聚在一起。他特意叮嘱说:“如今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了,形势开放了,各种思潮也跟着进来了,你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做有损党、有损人民的事,决不能有损我们这个光荣的革命家庭。”改革开放以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有的干部子女下海经商发不义之财,有的干部子女倒卖手上计划内的指标获取非法利益,社会上反响很大。洪学智同志就告诫子女们:“一定要按规矩办事,要走正道,不要走歪门邪道。你们不要指望我为你们的发展搭桥铺路,你们的路要自己走!”
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同志在度过和夫人张文结婚70周年的纪念日之后离世而去。虽然,他已离开人间10多年了,但是他却一直活在并且会永远活在子女们、家人们的心中!在张文眼里,他永远是天底下最好的丈夫;在子女们眼里,他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胡遵远 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