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根基,本质在党性,核心在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魄力整治“四风”,推动作风建设从“不敢腐”向“不想腐”深化。但“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风险犹在,党员干部需秉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答好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考卷”。
破立并举,筑牢思想防线。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破的是特权思想,立的是为民初心。从延安整风“改造学习”到新时代“思想铸魂”,作风建设始终是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党员干部应当谨防“一顿饭”“一张卡”“一杯酒”的“小漏动”,筑牢廉洁防线,从“中央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实践中感悟真理,把“勤快严实精细廉”的作风要求刻入骨髓。唯有让“不想腐”成为思想自觉,方能从源头上阻断“由风及腐”的演变通道。
标本兼治,破解作风顽疾。作风建设贵在真刀真枪,既需“当下改”,更求“长久立”。若只盯着“请客吃饭”“铺张浪费”等表象,不深挖“官本位”“特权思维”的病根,便是治标不治本。近年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精致务虚主义”等新变种问题警示我们,作风建设须以“四不两直”的狠劲直插基层,用“问题清单+销号管理”的硬招压实责任。只有让整改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打破“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
知行合一,赋能发展大局。作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融入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基层治理的民生末梢。当党员干部将“自带干粮去办公”的朴素作风,“夜打灯笼访贫农”的为民情怀转化为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实招,作风建设便不再是抽象要求,而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面对当下中美博弈、经济转型等时代考题,更需广大党员、干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以优良作风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把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在攻坚克难中越擦越亮。(苏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