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明确提出“开门教育”工作要求。只有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才能精准聚焦实际问题,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开门听声、开门亮绩、开门聚力,既是自我革命的勇气,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为全面从严治党夯实民意基础。
开门听声,让群众意见“进得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开门教育首要是畅通民意渠道,让群众声音穿透“围墙”,可以通过线上匿名留言、线下意见箱、民生热线、社区议事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另一方面党员干部需时刻把调查研究作为看家本领,主动走进街巷、田间,倾听群众对政策落实的真实反馈,去伪求真,从纷繁诉求中提炼共性难题与潜在症结,让干部在直面群众诉求中体悟“权为民所用”的分量,让群众在监督评价中感受“利为民所谋”的温度。
开门亮绩,让问题整改“看得见”。“开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党员干部需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践行者”,群众则从“局外人”转化为“监督者”和“参与者”。将问题清单、责任分工、整改措施全链条公示,让群众成为监督整改的“第三只眼”,让群众看到问题改没改、怎么改的、改到了什么程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转作风树新风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开门聚力,让作风建设“走得远”。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要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推动“开门教育”常态长效。摒弃“运动式”“突击式”思维,将群众监督嵌入日常教育体系,把群众评判真正成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对效果不理想、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返工”、“补课”。构建“人人能监督、事事有回音”的常态机制。让“开门”成为习惯,“互动”化为常态,以“门常开、事常议、效常验”的行动,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邸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