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集中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突出问题,运用由风及腐案例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十二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在基层调研中,“调研变调演”的现象依然存在。某地农业农村局干部下乡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接待方提前三天“踩点”布置,在调研路线设置“样板田”,安排“专业户”对答如流,整个过程犹如精心编排的舞台剧。这种看似周到的接待安排,实则让调研失真走样,暴露出作风建设仍需持续深化的现实课题。
一、接待“标准化”背后的作风异化
某些基层单位将接待规范异化为接待标准,形成格式化操作手册。某乡镇制定的《调研接待指南》长达32页,对调研路线、汇报材料、座谈对象等作出详尽规定,甚至精确到农户院落的盆栽摆放。这种“标准化”操作导致调研陷入“路径依赖”,接待方疲于应付,调研方难察实情。某市纪委监委通报显示,2023年查处的形式主义问题中,调研接待弄虚作假占比达37%,成为“四风”问题新变种。
标准化接待折射出部分干部对上不对下的政绩观错位。他们把调研接待视为“政治任务”,过分追求“场面好看”“汇报出彩”,实质是为个人政绩涂脂抹粉。这种错位思维导致调研沦为“盆景展示”,既浪费行政资源,又损害群众信任。某驻村工作队反映,曾有调研组因未看到“理想画面”,要求重新安排调研路线,导致当日工作计划全部打乱。
二、学习教育要破除“剧场效应”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需从破除“剧场效应”破题。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调研观,认识到调研不是“走红毯”,而是“接地气”的过程。某省开展“四不两直”调研法培训,要求调研前不打招呼、不设路线、不要陪同、不做安排,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有效打破“剧本式”调研怪圈。这种实战化教育让干部在真调研中练就真本领。
制度创新是巩固学习成效的关键。某地建立调研成果“三公开”制度,要求调研报告、问题清单、整改措施向社会公开,倒逼调研求真务实。同时推行“反向调研”机制,邀请群众代表参与调研方案制定,对调研过程进行监督评议,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调研质量的重要标准。这种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调研中的形式主义。
三、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时代深意
从调研接待的细微处发力,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定决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某县委书记在民主生活会上坦言:“过去总认为接待规格体现重视程度,现在明白真抓实干才是最好的迎接方式。”这种认知转变正是学习教育成效的生动体现。
作风建设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某市建立作风建设“观察点”制度,在基层设立30个观测点,动态监测“四风”问题新表现。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调研接待中的异常数据,比如同一调研点接待频次、路线重复率等指标,为精准监督提供科技支撑。这种智慧监督模式让隐形变异问题无处遁形。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当调研接待回归本真,当干部走出“舞台”、走进田野,我们就能在泥土的芬芳中闻到作风建设的清新气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唯有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方能在新时代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更是赢得民心的必由之路。(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