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不正,焉能正人。”《论语》中的这句古语,深刻揭示了自我端正对于引领他人的关键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此语,着重强调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充分表明,优良作风犹如强劲引擎,为事业发展注入凝聚力、战斗力与生产力,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以优良作风凝聚发展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古言有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作风优良,方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优良作风如同强大的磁石,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为事业发展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优良作风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细微之处。从一言一行的规范,到一举一动的自律,皆是作风的外在彰显。党员领导干部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抓起,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不断涵养优良作风,锤炼过硬品质。无数党员干部以“小我”之优良作风,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勇挑重担、贡献力量。
以优良作风激发战斗精神。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1940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应邀为延安马列学院作形势报告时指出,“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一语道破了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关键密码——优良作风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优良作风能够极大地提振士气、激发斗志,让党员干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领导干部的学风、文风、会风、话风等,对战斗力建设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转变作风、优化作风、强化作风,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以“头雁效应”引领“群雁齐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展现拼劲、闯劲、韧劲,在挑战面前敢于亮剑,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矛盾面前勇于担当,让优良作风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以优良作风催生发展效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干事创业,人是核心要素,而作风则是影响人的关键变量。优良作风能够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将人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生产力。抗战时期,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奔赴延安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克服重重困难,将荒无人烟的戈壁变成了物产丰富的良田,把满目荒凉的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典范,靠的正是优良作风。无数事实证明,改进工作作风,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工作不断完善、提升和发展。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抓在经常、严在平常。以优良作风为引领,推动工作落实,以工作成效检验作风建设成果,形成作风建设与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让优良作风真正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作风汇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张建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