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门关外的勾注山下,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边塞古镇正以全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广武镇,这座曾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如今依托厚重的边塞文化、独特的长城资源和乡村振兴战略,正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前世今生:从戍边重镇到文旅地标
广武镇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其地理位置险要,素有“三晋雄关”之称。辽代始建的旧广武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代古城之一,城垣周长1652米,砖石包砌,马面、瓮城等军事设施一应俱全,被誉为“金斗银簸箕”,足见其防御之坚固。明代重建的新广武城则与长城相连,成为内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宋辽、明蒙之间的无数次交锋。
岁月流转,广武镇的军事功能逐渐弱化,但其历史遗迹却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广武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当地启动旧广武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系统修缮古城墙、民居和基础设施,复建历史街区,打造数字化展示设施,让千年古城重焕生机。
二、边塞文化:长城烽火铸魂
广武镇的边塞文化深深烙印在每一处遗迹中。蜿蜒的广武长城现存砖包墙体9708米,其中“月亮门”敌楼因岁月侵蚀形成独特景观,成为朔州文旅的标志性符号。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民族融合的见证——汉墓群中298座封土堆记录着汉代戍边将士的忠魂,而辽代古城内的街巷布局则体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融。
杨家将的传说为广武镇增添了传奇色彩。相传杨六郎曾在此与辽兵大战,杨业父子的忠勇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尽管正史中杨家将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雁门关一带,但广武作为雁门关前哨,其军事地位与杨家将精神深度绑定,成为边塞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产业规划: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
近年来,广武镇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引领,精心构建了“一环四区、家国十景”的文旅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冰雪经济在广:广武国际滑雪场依托北纬39°黄金滑雪带的优势,建成山西规模最大的滑雪场,拥有16条雪道和高速吊厢缆车,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冬季滑雪与夏季滑草、攀岩等项目形成“四季旅游”闭环,成为山西冰雪文旅新地标。
古村焕发新生:旧广武城经过精心的修缮改造,成功引入了非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多元文化业态,精心打造出了“边塞文化体验区”。游客们可以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探访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亲身参与剪纸、面塑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深切感受到那份“活着的历史”所散发的独特韵味。
农旅融合共谱新篇:广武镇充分利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丰富资源,精心推出了“冬季滑雪+民俗体验”、“夏季采摘+生态观光”等一系列特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不仅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更有效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未来展望: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广武镇正以更高站位谋划发展。2023年,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论坛吸引全国专家共商文旅融合大计,提出打造“长城边塞文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下一步,当地将推进明长城新广武段展示工程,建设长城主题博物馆,开发“山阴记忆”文创品牌,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康养民宿、研学基地,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
站在广武长城上远眺,古老的烽火台与现代滑雪场交相辉映,千年边塞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此碰撞出耀眼火花。这座曾经的戍边重镇,正以文旅融合为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新的传奇。(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