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融合为钥。中共中央《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擘画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蓝图,农文旅融合正以破竹之势重塑乡村发展格局。农业是根基,文化是灵魂,旅游是纽带,三者如根、枝、叶般共生共荣,共同催生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生机。
厚植振兴沃土,筑牢农文旅融合之“根”。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基,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扎土壤,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创新理念,要求基层以科技驱动农业转型,从传统资源依赖转向生态友好、高效集约的新模式。基层干部需勇担使命,通过培育涉农新产业、构筑涉农新业态、发展涉农新模式,拓宽农业边界,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例如,结合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农田,利用生态循环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农文旅融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唤醒乡村记忆,繁茂农文旅融合之“枝”。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枝干,承载着乡土记忆与人文底蕴。从民俗技艺到村史传说,从古建筑群到“村晚”活动,乡村文化资源亟待基层挖掘、活化与创新。一方面加强非遗保护,将剪纸、山曲、秧歌等“活态遗产”融入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推动文化创新,鼓励村跑、村舞、村游等“村字号”活动成为文旅品牌。基层可通过修复古村落、打造非遗工坊,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文化枝干的繁茂,既凝聚乡村情感,更为农文旅融合注入灵魂,让“乡愁”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
拓宽发展天地,舒展农文旅融合之“叶”。乡村旅游是农文旅融合的繁茂枝叶,为乡村振兴增添盎然生机。随着县域经济内“奔村游”热潮兴起,基层需以“旅游+”思维整合资源,深挖特色优势,依托古村、梯田、森林等打造差异化体验;促进“三产融合”,通过农家乐、采摘园、研学基地等业态延长产业链;强化品牌建设,借力古城、古村文化IP,结合历史故事和实物展示设计“精品游”线路。将农田变风景、农品变商品、农舍变民宿,打造“诗与远方”的乡村图景,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苏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