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3月23日“探访人文陵水”走读活动,一行二十余人第一站来到陵水县新村,乘船出海,感受海上疍家风情,在博物馆了解疍家历史。第二站来到陵水苏维埃旧址,了解那一段特别年代的特殊历史。顺道参观了附近的顺德会馆。第三站来到三昧寺,了解在明代遗址上新建寺庙的传承和发展的状况。
疍家以舟为室、以海为路、以渔为业,都是过“水流柴”的生活,到处漂泊 ,主要分布在 广东 、 福建 、 广西 、 海南 等区域 , 明代 固定实行户籍册( 黄册 )制度时疍民因不住陆上而单独成类,地位相当于 贱民 ,被禁止上岸居住、接受教育和参加 科举 ,不能与岸上人家通婚,也不能 编册入户 ,但在历朝官方教化议程里,疍民很少被认为是“异族”。
三亚的疍家人除了出海前会到龙王庙跟前烧香祭拜外,在自家的渔排、渔船上也都要拜家神,即自家的祖位。家神就是自家神位,祖宗传下。疍家人每天早晚六点要上香拜家神,希望家神保佑自家渔船捕鱼多,渔排四季平安、渔排里养殖的鱼儿长的大,增产发财。 在每年休渔期结束后,疍家人要集体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而端午节则是疍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古疍家人相信龙王会在这一天显圣。在祭海仪式上,有个核心人物叫“请公婆”(妈祖),这是疍家人对“附灵人”的称呼,以此祈求出海平安。每次出海,要择好吉日,膜拜“公婆”(妈祖)。 广西北海疍家人有祭海民俗,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民俗活动。传说明清时期,渔民出海前,农历的四月初八,都要到北海妈祖庙来求妈祖保佑他们一帆风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祭海习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疍家的信仰的神很多,共同信仰的有妈祖(也称“三婆”,因妈祖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渔民的一个统称, 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世代耕海为生,不在陆地上置业。 疍家人由于没有田地,以水为生,形成了一些有别于陆上社会的习俗 。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他们是闽越族的后裔。
中国东南沿海,聚居着一个名叫“疍家人”的族人群体。他们不是独立民族(多为汉人),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疍家,这一称谓过去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南海一带,靠捕鱼为生。
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公元前110年,闽越国人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流落江海,史称“水疍”。 汉武帝元封元年派兵平闽越后,部分闽越人逃入闽东南沿海等地。久而久之,这些闽越遗民在闽江流域舟居水处,四处漂泊,形成福建历史上独特的水上居民 。闽越族的后裔疍民,至今仍然忠实地传承着上古祖先的崇蛇遗俗,除了作为祖先崇拜外,更将其视为水上保护神。
有学者在《福建畲姓考》中分析称,“在福建特殊部族中,畲与蜒实推巨擘,此两族其先盖同出于越……以其有居山、居水之异,爰分为二,实则一也 。闽越国灭亡后,其族人或“亡入海”,或逃入山谷篁竹之中,或居“沼泽中”,以避汉。逃入山谷篁竹之中成为“山越”,“居山谷者为畲族,水居者为蛋民。”
疍民在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游艇子”“白水郎”“白水”“泊水”“蜓”“疍”“蛋”“诃黎”“曲蹄”“科题”等。这些称呼以《北史·杨素传》提到的泉州(今福州)南海有“五六百家,居水为亡命,号曰游艇子”之“游艇子”为最早。唐宋时期,水上居民被称为“白水”、“白水郎”等。如宋淳熙年间编纂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就说:“白水江,旧记(侯官)县东北百七十里,寰宇记白水郎夷户也。亦曰游艇子或曰卢循余种,散居海上……蔡学士杂记福唐水居船,举家仰止于一舟,寒暑食饮疾病昏(婚)娅未始去所,谓白水人之徒欤。”“白水”或“泊水”的称呼,延至清末。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州市惠东渔民的远祖又称“后船疍民”,宋代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主要分布在惠东县沿海的港口、巽寮、稔山、盐洲等地的渔村。 海南省陵水、三亚是疍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相传清代乾隆年间,闽粤两地疍家人划过汹涌的琼州海峡,沿海南岛东岸南下,直至海天的尽头——三亚。
疍民的服饰与汉族其他民系基本相同,旧时以汉服为主,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疍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疍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
饮食
潮汕靠海为生,渔获是非常重要的日常食材,渔民会将刚捕捞上来的海鱼在船上或码头上就近处理,煮熟或蒸熟后再售卖,这种熟鱼称为“鱼饭”。至于为什么叫鱼饭,也是跟疍家传统有关,疍家以前被称为“不粒食者”,也就是不食五谷,所以鱼对于疍家人来说就是饭,因此称为鱼饭。鱼饭可以说是潮州菜里经典中的经典。
居住
传统疍民,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土改时,曾分些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疍家棚居住,其棚楼板浩爱洁净,一日数次刷抹。在疍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
疍家人喜欢戴“疍家帽”。“疍家帽”用竹篾竹叶做成,直径约40厘米,帽沿下垂约5厘米,帽顶呈六角形。“疍家帽”做工精细,编织讲究,外涂光油漆,坚实亮丽。在帽内,编织时可镶嵌镜片或玉照。蛋家帽安有四耳帽带,系紧帽带后,任凭风吹雨打,“疍家帽”也不易吹落,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很适宜渔家人在海边使用。疍家人以前还有互赠“蛋家帽”,以表示敬意或传情的习惯。
城市改造日新月异
在疍家博物馆里,你能了解更多的疍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