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然而,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中,面临着产业发展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土地荒芜、村庄空心化、农民收入低等突出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就要上升到产业层面,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传统旅游业由于存在着粗放低效、经营封闭、单打独享、融合不足、产品同质等问题,难以破解乡村发展难题。而全域旅游可以通过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带动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撬动点。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可从提升业态、做好形态、把牢生态、保护文态、优化社态等方面发力。
融合发展,提升业态
振兴乡村,产业为本,产业兴,乡村兴。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注重“旅游+”,更注重“+旅游”,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林业+旅游”、“教育+旅游”等新业态,通过打通一二三产业、串联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等多举措,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创造乡村旅游的价值增量。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还重在城乡融合,不仅依靠乡村内部动能,更要形成城乡融合、区域联动合力,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和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将农村自然、生态、绿色的农特产品销往城市,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客源和产品的流动和整合,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优化设施,做好形态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要以提高村民和游客幸福感为目标,要求与人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实现全方位、全地域提升,要在完善和提升全域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升人性化关怀和文明建设程度。通过全域旅游的推进,完善旅游交通、风景道、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游客服务中心、智慧网络平台等旅游配套设施,切实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开展绿、亮、美行动,优化和提升旅游景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民宿等,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实现乡村设施既有“颜值”,又有“温度”。
绿色发展,把牢生态
振兴乡村,生态优先。只有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某个风景区或旅游点的单一开发和建设,而是统筹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侧重于保留乡村原汁原味的山水风情,形成“处处是风景,处处是景区”的旅游新格局。绿色发展既要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实现天净水蓝、空气清新,也要提供绿色生态的旅游产品和倡导低碳生态的生产生活和旅游方式。同时,还要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与客人分享乡村自然之美,环境之美,引导游客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旅游全过程。通过推进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局面,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凸显特色,保护文态
文化是旅游发展之魂,是旅游吸引力之根,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既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之举。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文化发展,要挖掘和保护好乡村文化,推动古民居、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活动等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要基于具有本地特色的物质载体和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挖掘和融合本地特色文化元素和内涵,以乡村特色文旅项目为依托,打造具有乡村本土特色和市场新引力的深度体验性旅游产品;要健全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能人和传承人的带动作用,培育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形成富有活力的发展氛围,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热情,优化社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要重点落实“书记抓、抓书记”,通过一把手来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要紧紧依靠广大村民群众,本着“村民既是服务者、参与者,也是收获者、受益者”的原则,将全域旅游发展和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全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增进村民参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热情和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和经营主体等能动性,通过“党建+”、“村集体+”、“合作社+”、“社团组织+”等模式,让乡村户户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主客关系亲起来,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文体旅游局 刘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