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中,形式主义的存在往往导致工作重心的偏移,许多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形式上的任务,而无暇真正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群众的需求能否得到及时回应、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都取决于基层干部能否全身心投入工作。
用好“配方法”凝心铸魂。为基层减负,首先要解决基层干部“愿为”的思想觉悟问题。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思想认识的偏差,进而导致政绩观错位和责任心缺失。要想从根本上为基层减负,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要抓住“关键少数”,通过他们的引领作用带动“绝大多数”。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政绩是做打基础、利长远、见实效的事情,而非追求表面的“面子工程”。另一方面,党性教育不可或缺。让党员干部重温红色历史,在红色洗礼中赓续红色血脉,从而提高政治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只有从思想上进行“配方法”式的校正,才能让基层干部内心充满为群众服务的热情,心甘情愿地投入基层工作中。
用好“消元法”减负松绑。为基层减负的目的是让干部从繁重的“无用功”中解脱出来,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这不仅需要减轻工作上的负担,还需减轻心理负担。优化基层工作机制是关键,明确各级分工分责,上级把握方向,下级探索路径,基层加速推进,形成有序的工作链条。制定清晰的职权清单,明确各部门的职权范围,杜绝工作中的推诿现象。要真正进入“真减负时代”,就要在“严管厚爱”上下功夫。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引导,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容错免责,让基层干部能够放心大胆地工作。同时,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如此才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的能力与动力,让他们在工作中做到“善为”。
用好“化归法”减压赋能。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基层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也就是要让干部“敢为”。在为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要实现“提质”与“减负”的平衡,减负不能减质,减压不能减担当。基层干部不能将减负当作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应把它视为更好履行责任的契机。在严格执行减负政策的基础上,基层干部应破除思维定式,积极探索创新,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找准“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动”的有效方法,持续倡导“清新简约、务本责实”的作风导向,基层干部才能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持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郭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