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减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基层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基层减负,减的是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的负担。过去,基层干部常常被各种会议、文件和报表所困扰,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应付上级的各种要求上,“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屡见不鲜,基层干部被淹没在无休止的文件和会议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真正用于解决村民实际问题、推动村庄发展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如今,通过精简会议文件、优化考核机制,提倡开短会、发短文,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基层干部去实地调研等措施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从“会海”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走村串户,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忧真正做到脚步为亲,深入群众。
基层减负,减的是过度留痕、让村干部能够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等工作都需要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好坏不应取决于痕迹的多少,而应看实际的成效。为基层减负,就是要打破这种过度留痕的怪圈,让基层干部不再为了“痕迹”而工作。减负之后,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谋划村庄发展、带领村民致富上。他们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层减负,减的是不合理的考核、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才能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实事、出实绩上。要让基层干部从那些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谋发展、抓落实上。减负之后的基层,干部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思考发展之策,探索创新之路,推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张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