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加,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其中未成年网民1.83亿,在未成年人网络应用中,社交应用占比较大,因未成年人自制力和鉴别力有限,以及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等原因,亟需加强对未成年社交网络监管。
立足复杂环境,关注未成年人沉迷问题。在QQ、陌陌等社交平台,有人发布明确针对未成年人的有偿交友信息,言语挑逗。网络文学平台发展蓬勃的同时,也暴露出内容不当、传播低俗色情小说等问题。对网络社交沉迷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对平台提供内容有较强烈的使用倾向和依赖感;二是对平台本身强烈的依赖感;三是没目的的、类似强迫症的行为问题。软色情、诈骗等乱象的出现将对未成年人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对于新一代青少年来说,网络社交基本上每个孩子都会触及。网络社交广而深地覆盖,也给诈骗、色情等内容的传播提供了途径。相较于网络游戏,对网络社交与网络文学领域而言,防沉迷尚是一个“陌生”领域,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与合理机制。
立足家庭教育,加强网络防沉迷评估。未成年人在社交媒体平台的长时间逗留,可能会遇到有害信息或风险,比如QQ陌生人交友有可能涉及的网络色情、网络骚扰,或者微博、贴吧中的不当言论等,尤其现在流行的“粉丝文化”背景下,未成年人在追星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网络言论失范,引发网络欺凌,甚至是网络违法侵权行为,对于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容易造成伤害。通过调研发现,青少年在网络平台遇到网络沉迷、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等风险时,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首先想到求助于家长。因此,在应对未成年人对网络社交媒体的沉迷,家庭监护的作用应放在首位,强化监护人的正向引导和辅助监督。
推动实名注册,筑牢网络安全防护网。比如,百度贴吧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并未分级,包括微信小程序中的游戏等也尚未对未成年人设限,且目前无论从监管还是家庭监护层面,重视程度都还较弱。目前,我国现有的网络防沉迷举措主要是在网络游戏方面,网络视频(包括短视频)领域也已经有了青少年模式的每日弹窗。即使如此,我国对于网络社交防沉迷的相关规定更多停留在主管部门下发“通知”的层面,立法层面监管较弱。身份识别是防沉迷工作进行的前提,落实未成年人唯一手机号问题,通过唯一手机号和公安部的年龄档案建立一对一的关系,是解决网络沉迷问题的基础。同时各短视频平台严格落实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并对未成年人观看时间和内容作出严格限制,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四川省江油市花园小学 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