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一朝放开,作为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再次迎来“大考”。这三年来,作为城市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基层社区“不堪重负”,急需党建引领,强基础补短板,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治理不仅有“宏图”,更要有“深度”。譬如在老小区改造和拆迁工作中,光给群众画大饼,仅靠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不理解不理会只会事倍功半。所谓“深度”是深入群众的“深”。发挥党建引领,推动“两网融合”,充分利用“居民说事”、“老墙门”等群众议事平台,切实了解群众诉求,大力推行“社区红管家”等党建+治理新方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让群众自发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吸引一批有时间、有能力的优秀党员和群众骨干、居民代表加入到微网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社区治理不仅有“规矩”,更要有“温度”。诸如车辆乱停放、楼道乱堆放等问题一直是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甚至会出现平安建设的宣传广告被认定为乱张贴等“相互打架”的现象,开罚单、暴力清退等“一刀切”做法更是不合理。固然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是让城市更美环境更优,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社会治理不能忽视群众的需求,要寻找城市美观与生活方便的平衡点。城市的发展和治理,归根到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过程,需要广泛听取社情民意,科学制定治理手段,提高城市的包容度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社区治理不仅有“情怀”,更要有“力度”。基层工作都讲“情怀”,因为基层的苦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没有“情怀”就吃不了苦,沉不下心,干不长久。作为上级主管单位更应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社区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一方面简化办事流程,摒弃重复性形式化的“套路”,推进数字化基层智治,打破部门数据壁垒,让数据跑起来,让群众少跑腿。一方面优化服务环境,打造多功能党群服务阵地集群,构建5分钟便民服务圈,推动“红色物业”融入社区治理,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多方联动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基层社会治理,说到底干到底就“民心”两字。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紧贴“民”字做文章,围绕“心”字搞服务,从小事着手,从实事做起,真真切切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才能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江厦街道办事处 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