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在当今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摇篮,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关键场所,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国家认同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课堂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平台。应当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学科同心共力,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经典著作传承下来。例如,在语文或者思政课上通过讲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英勇奋斗的精神;科学课程也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通过解析古代工艺的科学原理,展示中华民族在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样的融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可以设立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课,深入探讨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文化活动与传统节庆的组织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各类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营造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可以通过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形式,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设立文化展览、手工艺制作等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亲身经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推广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应当注重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推广,以确保中华文化得到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传承。可以设立中华文化传承课程,涵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一幅中华文化的全景图。
同时,引入国学经典、传统技艺等元素,通过校本课程的灵活设置,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又能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具备更强的文化底蕴。
四、学生社团与文化团队的培养
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传承的另一重要平台。可以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社、传统音乐团队等,让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在兴趣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文化团队的培养也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选拔、培训学生,组建具有中华文化传承使命感的文化团队,开展各类文化传播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五、家校共育与社区合作
要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目标,除了学校内部的努力,还需要加强家校共育和社区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传递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家庭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同时,积极与社区文化组织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将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通过学校与社区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传承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在学校工作中,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活动、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培养出对中华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童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