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又要不断进行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守正,即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和底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和价值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他同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坚决不能转“轨”改“道”。我们要在实践中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即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源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保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和竞争力。创新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多个方面。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和维护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安全保障。
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科技领域,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文化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创新成为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文化创新包括文化产品的创新、文化服务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文化创新,能够不断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教育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职称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使命,引领学生追逐科学梦想,启迪创新智慧。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科融合课程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学会融合各学科知识,解决社会及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历史常态。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化在物种和技术、资源和人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经常性的传播互动,在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进步,通过文明互鉴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之,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根本,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和发展。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进程。(张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