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价值认同的总和。当前,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思想文化的交流场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传播环境,挖掘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融合传播强化思想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议题。
一、共同叙事,共同命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集共同历史叙事、共同集体记忆、共同前途命运于一体的民族实体。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56个民族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
二、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把深厚的历史讲正确、讲深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文化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路径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新时代民族文艺的创新发展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文艺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民族文艺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跟时代步伐,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把握全媒体规律,推进传播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充分发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民族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向国际社会宣传诠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需要新作为。我们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叶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