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今年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十年间,这条开放、包容、合作之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中国延申至世界各地的艰辛历程,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一带一路”,为其注入新血液、新动力。重庆作为中国内陆首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肩负着打造国际型交通综合枢纽的重要使命。十年来,重庆努力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在今后,重庆应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一二三”,持续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向世界做到“扫塌相迎,虚左以待”。
重前瞻、争主动,树牢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一个理念”。“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十年间,重庆创新打造“东南西北”四向开放通道格局,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集聚数字产业企业,成为全球智能终端重要生产基地;打造“芯片设计、加工、生产”产业链条,成为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重点承载区域。。。。。。一系列成果昭示着走好“一带一路”必须坚持让创新成为最澎湃的发展动力。在“一带一路”新征程上,重庆应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的主基调,加大开放功能、产业、制度创新力度,持续推进通道互联互通建设,以西部科学城建设为抓手,统筹打造新科研平台、大力引进创新资本,并全面引入创新人才、深入细化引才制度,让重庆共建“一带一路”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融入全球。
寻合作、促交流,谋划共建“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两个方面”。《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到:“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重庆应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一方面应促进经贸合作,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智能产业等重点产业,与周边地区共同优化分工体系,扩大本土产品生产和供给,并全力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大人文交流,立足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擦亮重庆谈判、巴渝文化、川江号子等文化名片,加强川味、川剧以及荣昌折扇、綦江版画、秀山花灯等巴渝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输出,吸引更多人才、企业、国家来渝合作交流,切实拓展“一带一路”朋友圈。
强保障、护成果,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强基固本“三个举措”。“居安思危,思则有患,有备无患。”十年间,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共建“一带一路”被全世界高度认可,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诸如信息泄露、政商关系、国家博弈等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加。为保护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辉煌成果,我们应牢把意识关、慎对前行路。一是以诚相待、以心相交。在与其他国家地区开展合作中,首先应秉持“百巧输一诚”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战略诚信,让对方看到我方真心合作的诚意,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实维护好双方的共同利益;二是深化合作、深入交流。可以与其他国家地区建立友好结对关系,运用双方优势互补,用“他人之长”补“我方之短”,在互为弥补中得以成长,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三是预估风险、出谋划策。某些国家地区的市场环境、商业政策等方面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双方企业合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合作前,政府应提前为本地企业预估相关合作风险、分析双方合作利弊,为企业筛选合适的国家地区。在合作后,政府应主动深入各企业,为其“把诊问脉”找问题、“嘘寒问暖”探需求、“纳谏如流”听意见、“量身体裁”定政策、“务实求是”出实招,在合作中切实为我方企业保驾护航,维护好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