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要以繁荣文化产业为切入点赋能乡村振兴。
发掘乡村文化潜力,厚实乡村文化产业“最足底气”。在我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就是乡村,千年文化的积淀蕴藏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从传统村落、农业遗迹到传统民俗、非遗技艺,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现阶段来看乡村文化产业基础薄、分布散位置偏、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已成为发展乡村文化道路上的“阻碍石”。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我们要两手抓,一方面需要大力挖掘乡村文化,通过查阅地方志,史料等资料方式,对具有文化特色古居,古村落,古建筑进行保护,不让文化消失在现代科技发展社会中。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了解乡村生活,文化文明产生于人,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反馈,比如北京“四合院”“胡同”,“土楼文化”,“部落群居文化”等等,这些除了是当地特色的建筑,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所以,我们应该也要从乡村生活,风土习俗中探索乡村特色文化,进一步发掘乡村文化潜力。
科技赋能乡村文化,修造乡村文化产业“最强引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进程,科技赋能,“互联网+”也成了各个行业耳熟能详的“常用词”。科技赋能文化,是文化发展与科技的一场双向奔赴,比如网上火出圈的马踏飞燕“小绿马”玩偶,利用数字技术、AR打造沉浸式博物馆以及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等等。要让乡村文化产业“出圈”,就要让科技下乡,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平台,拥抱数字技术,充分挖掘“文化+科技”的潜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巧用科技,借助互联网“流量”,树立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开发IP形象,周边等迎合当代社会审美产品,打造优质内容的同时突出区域乡村文化特点,这样才能够让乡村文化产业“破圈”。
人才盘活乡村文化,点染乡村文化产业“最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已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础,道路硬化,增设专车线路,增加相应配套设施,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才能让乡村文化“走出来”,让游客“走近去”,进一步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要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还需人才“指导”,引进专项人才。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让乡村文化产业更加“科学化”,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挖掘,避免为了发展而牺牲破坏传统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让乡村文化产业更加“专业化”,通过人才引进带来的专业水平能力,着力开发“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乡村文化产业,做好区域内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杜绝千篇一律、简单复制,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文化之路”。(邱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