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重要内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要以“三农”问题为抓手,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基层组织是直接面对群众的一线,是村民感受到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也是探索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小脑,要充分发挥“四剂”作用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全盘谋划,扎实推进的“稳定剂”。谋定而后动,行稳以致远。农村基层组织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也是带领村民致富的指挥官,要充分发挥其全盘谋划,扎实推进的“稳定剂”作用,根据自身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适合自己村的发展规划,不照搬照抄其它村的经验和模式。在分析问题时,要把农村所处的“小气候”,融入到城市演变的“大生态”中思考;在谋篇布局时,要进把农村发展的“小目标”,结合到上层设计的“大蓝图”中规划;在分类施策时,要把农村治理的“小功夫”,串联到区域管理的“大手腕”中推进。只有找到了目标,才可以摆脱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够避免操之过急,做无用功。
搭建渠道,盘活资源的“催化剂”。顺水移长舟,四两拨千斤。城市集聚了高素质劳动力、科技、教育、医疗等发达要素,与发展起步较晚的农村地区间产生了较大的势能差。因此,承接好城区外溢的资源就可以在乡村振兴中事半功倍。农村基层组织利用资源外溢不等于让资源漫灌,要充分发挥搭建渠道,盘活资源的“催化剂”作用,成为上游和下游之间的调节阀,高地与洼地之间的落脚点,使岛内有价值的资源能精确有序地进入到岛外乡村地区。基层组织既要向上看,又有往下扎,一只手在中上游开拓资源流通的渠道,打破信息传输壁垒;另一只手在下游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自给自足的底气,自力更生的心气,自我突破的勇气,两手协同推进,降低资源集聚效应、人物联动反应的“活化能”。
党建引领,紧贴民情的“润滑剂”。一朝春风来,润物细无声。城市是推动国家运转的大齿轮,而农村是围绕其周边的小齿轮。党的思想,方针,路线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齿轮,而个人幸福,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镶嵌其中的小齿轮。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大小齿轮之间的衔接面,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紧贴民情的“润滑剂”作用,减少摩擦,抵御疲劳,增强耦合,使大齿轮充分带动小齿轮,保证社会和国家机器运转流畅。基层组织要到田间,入到户里,用村民熟悉的面孔走访,用村民熟悉的语言宣传,将党的新思想有机融入到民风民情中,将党的新路线生动联系到民约民俗中。基层组织要依靠党建稳抓方向盘,在发展跑偏时调整路线,保持方向;立足村情紧靠离合器,在项目脱节时及时止损,化解民怨;要晓之以理,把村集体的长期规划跟村民讲真讲细讲实,避免个体的短视;要动之以情,分配利益时主动拿最后一份蛋糕,追求公平与正义。
百里乡音,千里乡情的“吸附剂”。千秋基业立,人才率先为。顶层设计是大脑,基层组织是心脏,人是血管和骨架,人才就是当中的造血干细胞。乡村振兴不能只依靠留守的人,也需要城里的人深入农村基层中,更需要从村里走出去的有知识、能力、资源的人才回来为故乡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农村基层组织在编织多元的人才网络时,要充分发挥百里乡音,千里乡情的“吸附剂”作用,鼓励年轻人出去增见识,长才干的同时,要为他们在乡里发展保足后路;整理社会贤达备忘录的同时,也要为吸引他们回乡建设创造基础条件。基层组织要逢佳节捎以问候,传递乡音;择良时组织探亲,传承乡情,以重乡崇祖的闽南宗族为纽带,以叶落归根的故土情怀为抓手,通过软性吸附让远在异乡的人才离村不离心,离乡不离情。(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后塘村驻村选调生 蔡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