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从一镇之计蝶变为一国之策,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典范,久经检验依然生机勃勃。在新时代的浪潮下,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对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筑牢党建引领之基,把稳治理方向。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灵魂,反映了这一经验的本质特征。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主心骨”,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先锋队。我们要从基层党组织小切口破题,聚焦农村、城市基层、两新、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国企、医院等不同领域,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实际行动带好头、做好样,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加强党组织对社会各组织群体、各类园区、互联网行业等新兴领域的覆盖,针对小区、物业公司、“两新”组织、农村自治组织等不同群体特点,健全区域化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基层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将社会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组织动员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体凝聚信念共识、制度共识、政策共识,强化社会资源整合引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秉持为民服务之心,彰显治理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管好群众小事就是做好治理大事。“枫桥经验”发源于民、根植于民,更要服务于民、惠及于民。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将群众置顶,把群众安居乐业的关键小事作为自己履职尽责的头等大事,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倾诉有人听、期盼有回响。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线上线下全渠道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社会共识。积极搭建群众交流平台与意见交互体系,在办实事中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自治,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让人民在参与自治中提出点子、贡献力量,让基层治理彰显更多的人民情怀。
夯实制度落实之责,推动治理变革。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风险矛盾纠纷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将平安建设的防线织得更加严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全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努力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同时,融入德治力量,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结合口口相传的家训、代代传承的家风、朗朗上口的谣谚,使得居民时时自省自律,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产生。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让我们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制度保障、创新驱动,不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基层善治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能。(秦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