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基层干部当在“明德、负重、修身”的三维精神图谱中淬炼成长。既要作“泰山不辞抔土”的实干家,又要当“江河不舍细流”的贴心人,更须成“松柏不惧岁寒”的清廉者。唯有如此,方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以基层之治夯实中国之治,以干部担当铸就民族脊梁。
怀“泰山不让”之胸襟,明德弘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深。”基层工作恰如山海之纳百川,既需包容万象的格局,更需兼容并蓄的智慧。面对千头万绪的民生诉求,基层干部当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既要守住政策底线这个“最大公约数”,又要善解群众诉求这个“多元方程式”。既要有“致广大”的全局视野,又需具“尽精微”的务实作风。以辩证思维破解治理难题,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善治良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层干部要善用“神远而含藏不尽”的思维境界,既做“桅杆上的瞭望者”,从纷繁世相中把握时代脉搏;又当“田埂上的丈量者”,在民生百态中校准政策刻度。这种“顶天立地”的思维格局,要求干部既胸怀“国之大者”,又眼观“民之微情”,在政策执行中实现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的创造性转化,在服务群众中完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统一。
秉“行成于思”之匠心,负重致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新时代基层治理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跃升”,要求干部既要“身入”更要“心至”,既要“苦干”更要“巧为”。如同古人作文追求“笔老则简,意真则简”的境界,基层工作同样需要去伪存真的洞察力、删繁就简的决断力。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实困境,基层干部当如良匠治玉,善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细功夫,在千丝万缕中抽丝剥茧,在纷繁复杂中抓住要害。面对改革深水区的利益博弈、发展转型期的阵痛困扰,既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毅,更需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方法上灵活机动,在“治未病”中化解矛盾,在“解死结”中推动发展。
守“检身若不及”之清心,修身立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基层干部既要“入局”更要“破局”,既要“身正”更要“心清”。基层干部当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常怀“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危机意识,在“糖衣炮弹”面前守得住清贫,在“围猎陷阱”面前耐得住寂寞。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服务发展中彰显担当,在交往互动中守住底线。当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在“四个对照”中锤炼党性,在“政治三力”中校准方向,在“我将无我”中践行初心,在“不负人民”中担当使命。唯有如此,方能在基层这片热土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彩答卷。(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