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组织生活会是淬炼党性的熔炉。从井冈山时期的支部建在连队,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组织生活会始终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凝聚共识的载体。面对基层治理中群众诉求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的新挑战,唯有让组织生活会真正成为民意汇集的“传感器”、攻坚克难的“桥头堡”,才能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架起党群连心桥,打通民意传导“最后一米”。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体内循环”的封闭倾向,组织生活会变成党员干部的“内部茶话会”,群众意见箱成了“摆设”,民生痛点堵点始终在会场外徘徊。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开放型组织生活。重庆市推行“党群议事会”制度,每季度邀请群众代表列席组织生活会,将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放到会上“过筛子”。这种“开门开方”的实践证明,当组织生活会成为民意“直通车”,党的主张就能与群众心声同频共振。
锻造攻坚先锋队,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乡村振兴主战场上的硬骨头,需要组织生活会磨砺出攻坚克难的“尖刀利刃”。贵州省毕节市某贫困村党支部把组织生活会开到产业基地,党员带头认领刺梨种植“责任田”,通过会上晒进度、群众评成效,带动人均增收。这种“战场点兵”式的组织生活,让党员在解决问题中锤炼党性,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新时代治理难题呼唤组织生活会创新形态。在抗击特大暴雨灾害中,北京市门头沟区基层党组织将生活会搬进临时安置点,组建党员突击队包片排险,通过“战时组织生活”凝聚起抢险救灾的磅礴力量。这种嵌入重大任务的动态机制,使组织生活会真正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构建共治新格局,培育基层民主“生态土壤”。数字化转型为组织生活会注入新动能。杭州市开发“云上组织生活”平台,通过民生诉求大数据分析生成会议议题,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整改承诺全程追溯。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议事效率,更让群众通过手机端实时参与评议,使“指尖上的民主”成为基层治理新常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需要制度创新。深圳市建立组织生活会“三公开”机制:议题征集公开、整改过程公开、评价结果公开,将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阳光议事”范畴。这种全过程民主实践,既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又倒逼党员干部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了“群众出题、支部答题、共同阅卷”的良性循环。
基层治理现代化征程中,组织生活会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传家宝,更是破解治理难题的金刚钻。当组织生活会真正成为民意表达的“扩音器”、攻坚克难的“推进器”、民主治理的“孵化器”,基层治理就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以组织生活会之“火”点燃基层治理创新引擎,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新篇章。(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