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的安排下,我已到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女埠街道汇潭村驻村锻炼近两年。在这片“基层沃土”,我坚持以“舍我其谁挑重担”的实干之姿、“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之姿、“笔落千言传佳讯” 的传播之姿,在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强村共富、提升宣传效能中焕发驻村成长的“朝气”“底气”“锐气”,交出了一份扎实有效、亮点纷呈的驻村答卷。
一、挺膺“舍我其谁挑重担”的实干之姿,于“知行合一、力行践诺”中办好民生实事,赋能成长“朝气”
汇潭村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人口超过2000人,是名副其实的大村。由于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许多村民的需求和声音难以直接反馈到村委及上级部门,这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这一困境,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因此,我主动出击,开展“干群连心大走访”活动,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走进每一户人家,倾听他们的声音。在走访过程中,有部分农户向我反映,甘蔗田里泥土路很不方便,种植生产运输都很不方便。一捆甘蔗重的能达到有60多斤,下雨天泥土路很泥泞,电瓶车、汽车都很难运输,希望能建设一条机耕路方便生产运输。我收集到村民需求后,立即与村两委成员进行沟通,并在街道相关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整理相关材料并成功申请到了“一事一议”项目。2024年,这条汇潭村中圩背机耕路硬化工程终于完成,长度约510米,宽度有4-5米,惠及周边农户近100户,村民种植甘蔗、运输甘蔗、销售甘蔗都方便了很多。
二、挺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之姿,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中推动强村共富,厚植成长“底气”
初来乍到基层时,面对陌生的村情民风,虽然内心满是热情,却不知该从何处发力。如何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所见所闻赋能村庄发展成了我压在心头的“巨石”。村书记见我状态不佳,宽慰我:“小孙,刚来村子还不太适应吧,正常的。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先走走看看了解了解情况,从小事慢慢做起。”机缘巧合,甘蔗成熟之际,汇潭村共富工坊的运营商突然退出,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接替者。这个棘手的问题,便成了我推进工作的“攻坚点”“着力点”,成为我助力乡村振兴、强村共富的“切入口”、“突破口”。我开始恶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大胆提出建议,引起了街道主要领导的关注,并陪同领导到村调研,一步步种下了“村集体自主经营”的“种子”。考虑到村两委成员年纪偏大,共富工坊经营经验有短板,我组织村两委到金华开发区罗埠镇越溪村取经学习运营模式;针对村里常用甘蔗包装设计美观性不足的问题,在街道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我积极对接设计公司与制作厂商,最终成功落地十余款甘蔗、红糖及红糖小吃的标签与包装;当共富工坊产品销售遇阻、渠道受限时,我主动出击,对接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兰溪市高速服务区等,成功促成销售额近十万元,为强村共富注入一丝绵薄之力。
三、挺膺“笔落千言传佳讯”的传播之姿,于“深耕细作、广宣博纳”中提升宣传效能,汇聚成长“锐气”
汇潭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清甜可口的甘蔗、非遗古法红糖、绵延数公里的江岸线,都堪称一绝。每到秋冬季节,来到汇潭村的人都能欣赏和感受到“千亩青纱帐,百里红糖香”的美丽图景。然而,村庄却因缺乏宣传,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县市范围。立足“把汇潭品牌打出去、让汇潭名气走出去”这个“关键点”,我积极对接金华日报记者,在金华电视台“百姓零距离”节目上宣传汇潭,视频播放量达2.7万;编辑“来女埠,赴一场甜蜜约会”和“汇小甜蜜制美好生活”图文被金彩云采用,宣传汇潭甘蔗、红糖美食,浏览量达5.2万;投稿共产党员网上稿18篇,总阅读量达13.2万余次,其中2篇围绕汇潭阅读量达3万余次;对接摄影师拍摄甘蔗、红糖制品,整合素材制作汇潭宣传视频2个;对接市交投旅游开发公司开展亲子游活动,参与30余对亲子近100人......通过“深耕细作、广宣博纳”的一系列做法,汇潭村的知名度得到提升,为村庄带来了更旺盛的人气,促进了甘蔗、红糖等特色产品的销售,为村民增加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将持续深耕基层这片“沃土”,紧握奋斗这把“犁铧”,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孙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