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基层干部群体中流传着一句无奈的自我调侃:“不是在填表,就是在准备填表的路上。”这话生动地反映出形式主义给基层工作带来的沉重负担。中央多次强调要为基层减负,可部分地方“用会议落实会议”“靠表格检验成果”的老问题依旧没得到解决。怎样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堆积如山的文件和频繁的会议中解脱出来,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中呢?关键在于培养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来端正政绩观念,确保减负政策能够切实落地生效。
实干作风,破除形式主义的有力武器。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一些干部做事不切实际,只想着快速做出表面政绩。有的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要求村里一天之内就得提交十几份工作台账;有的部门沉迷于“数字游戏”,单纯用报表里的百分比来衡量工作做得好不好。这些做法看似高效,实际上完全背离了为老百姓服务的初衷。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回归到实实在在做事的方向上来。只有实实在在深入基层,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避免工作只是做做样子,没有实际效果。
制度机制,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指引。有些地方出现只看重工作痕迹、不重视实际成果的情况,根本原因是考核机制偏离了以民生为根本的方向。曾经有个县把“App打卡次数”当作考核干部的一项指标,结果村干部都忙着用手机签到,反而把农田水利建设这些正事给耽误了。这些本末倒置的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制度设计必须要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紧密结合。一是优化考核体系,提高“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能体现实际效果的指标在考核中的比重;二是列出“负面清单”,明确禁止要求基层重复上报数据、过度留痕等不合理行为;三是完善容错机制,鼓励干部在乡村振兴、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中大胆创新,让那些真正想干事、能担当的干部有机会施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减负增效,打出系统“组合拳”。给基层减负不能仅仅满足于少开几次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系统的改革,提高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一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基层重复填报数据;二是建立“基层减负观察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来监督减负政策的落实情况;三是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树立起“凭实际成绩说话”的鲜明导向。
整治形式主义、给基层减负,这既是一场转变工作作风的关键战役,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只有依靠完善的制度来纠正错误的政绩观念,用真抓实干的作风扫除虚浮不实的风气,才能让基层干部放下沉重的“包袱”,轻松上阵。当干部们在田间地头留下的一个个脚印,代替了办公室里那些空洞的“纸面文章”,当老百姓脸上洋溢的满意笑容,取代了考核表上看似漂亮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数据,我们才能说真正创造出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成绩。(孙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