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中,要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提升服务的主动性与预见性,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意见征求汇集,实现“理论层面”到“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实施,首先需确保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能够精准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传统上,服务设计往往基于理论框架或政策导向,忽略了农民的真实声音和具体需求,导致服务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实现“理论层面”向“实际需求”的转变,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意见征求机制。要建立多元化反馈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社交媒体、在线问卷、热线电话等,搭建农民意见反馈平台,确保农民能够便捷地表达自身需求和服务改进建议。要定期调研与评估,组织农业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面对面访谈、小组讨论等形式,定期收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及改进意见,形成常态化的调研与评估机制。要以需求导向进行服务设计,基于收集到的农民需求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识别服务短板与痛点,针对性地设计服务项目与内容,确保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高度匹配。
靠前主动服务,实现“被动响应”到“积极主动”的角色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往往侧重于“等农民上门”的被动服务模式,难以有效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即时需求。因此,农业部门要转变思维,主动出击,提前预判农民需求,提供前置性、预防性服务。要建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监测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等农业生产关键要素,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预防措施。要定制化服务方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如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要主动上门服务,组织农业专家团队定期下乡,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活动,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提供多样服务,实现“线下办理”到“上下结合”的模式创新。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农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要积极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开发集技术咨询、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APP或网站,实现服务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方便农民随时随地获取服务。要优化线下服务网点,在保持传统线下服务网点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分布和服务需求,合理布局新的服务站点,特别是加强偏远地区的服务覆盖,确保服务可及性。要加强线上线下协同服务,通过线上预约、线下体验,或线上诊断、线下解决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利用线上平台收集的数据,不断优化线下服务内容与方式,形成良性循环。(王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