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一个简明的长度单位,它也是一种衡量标准与行为准则的符号。仅六尺宽的小巷,却谱写了一桩代代相传的邻里美谈,宛若历史长卷上的一缕春风轻轻拂过,徐徐铺开“尺”背后的和谐与平衡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17日下午来到了桐城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在习近平对过去的深情回顾里,不只是感悟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更多的是对对未来社会和谐的热切期待和美好愿景。
以“尺”度人,彰显礼让之美德。“六尺巷”启示党员干部遇到基层冲突并非要一味争执。古有宅基地纠纷争执不休的张家和吴家在一首“让墙诗”下你让三尺我退三尺铸就了一段礼让和谐的传世佳话,今有本互不相让路的王永俊和王汉珍在村委调解下握手言和,一拓一缩之间,共同成就了一个现代版的“六尺巷”美谈。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大力弘扬“六尺巷”中的谦和礼让精神。党员干部要做到在利益面前舍己为人,拔葵去织;在荣誉面前不矜不伐,不骄不躁;在困难面前挺膺担当,躬先士卒;党员干部要把以“尺”度人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基层治理烘托“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
借“尺”化矛盾,传递和解之智慧。“六尺巷”这段历史佳话其实蕴含着一种化解矛盾的智慧,党员干部不妨把“借尺化矛盾”的方法融入到基层治理现代化当中。齐桓公不计前嫌,拜过往曾射杀自己的管仲为相,最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夺得春秋五霸之首的宝座,正所谓君临天下,有容乃大。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而这恰恰与六尺巷所蕴藏的化解纷争的智慧相契合。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其一当耐心的听众,认真倾听矛盾双方的诉求,其二具备辨识是非的能力,凭借事实与法律进行公正判断,其三耐心劝导双方,引导对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其四借助社会各方资源,比方借助邻里、亲友、社会组织等的力量,汇聚众人智慧,共同参与调解工作,维护公平正义。党员干部通过“六尺巷工作法”,追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让“和解”变成“和谐”。
循“尺”而治,促进社会之和谐。“循尺而治”并非是简单地遵循某种固定的尺度或标准,而是说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要着重平衡各方利益并确保决定公正性与合理性,从而消弭分歧,织就社会和谐的锦绣。“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党员干部共同的信念和行动指南。党员干部必须紧握基层治理现代化这把钥匙,开启社会进步的大门。在推动社会基层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效率与公平的并驾齐驱,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少一分怨气、多一些和气,形成邻里和睦、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细细品之,方知其言非虚,只有当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尊重与理解,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繁荣。
漫步在六尺巷路口,追溯那年那时。六尺巷的“尺”度是物理空间的宽度,也是和谐哲学的深度,它是空间的尺度,也是心间的桥梁。党员干部如同跳动的脉搏,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学习“六尺巷工作法”,以“尺”为鉴,以“尺”为镜,创新性地传承与实践“六尺巷”精神,以自己的行动为现代化基层治理注入满满活力,为社会的和谐与公正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王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