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刻领悟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回首往昔、扎根现实、展望科技中把中华优秀文化呵护好、传承好、延续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回首往昔,积极探索,汲取中华文化活水之源,在溯古寻根中呵护“文化精髓”。“诗风流韵几千年,词雨声声百万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蔚然大观的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到《新青年》、五四运动等新文化运动热潮推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发展、进步,再到充满中式美学的杭州亚运会开幕……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既要深入探索地区文化古迹、历史遗迹,挖掘区域景点、乡风民俗背后的文化故事、人文精神,延续区域承载着的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凝聚好、调动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人人护”基因,发动群众的力量守住我们的精神瑰宝,才能真正把把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时代流传下去。
扎根现实,守土尽责,推动中华文化破圈出海,在正本清源中传承好“文化魂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想让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就不能让其“养在深闺”,脱离群众“曲高和寡”,而是要紧扣时代脉搏,扎根时代、立足群众视野,才能牢牢把握住文化传承的根和魂。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坚持好文化传承发展根本上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主线,从无数感人肺腑的千古佳作中找到跨越岁月的情感共鸣,并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传播出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热起来”;也要推动好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助力更多的地方项目入选世界“非遗”,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具亲和力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推传统文化“破圈出海”,让全世界感受到独属东方大国的文化魅力,让中华文化跨越国度“火起来”。
展望未来,借力科技,秉持中华文化包容开放,在守正创新中延续好“文化血脉”。历史和现实一再印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惊艳四座,到依托经典名著创新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这些创新传承方式无不是以开放的姿态抓住了信息科技改革的重要契机,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有机结合,方才让更多青年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灵活运用好“互联网+文化”创新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深挖再造,利用新时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表达进行全方面、多维度创新,开展更多创新演出、传统节日创新庆祝形式,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运用好创新创造“金钥匙”,助力更多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储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