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如同56朵绚烂的花,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壮丽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社区这一微观而关键的社会单元中,提出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新理念,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将从“共居”“共学”“共融”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把共居环境建在“日常”,在“共居”中,成为“和谐满满”的示范者。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前沿阵地。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意味着要打破民族界限,促进不同民族群众在空间上的融合居住。这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的共享,更是心灵距离的拉近。各地应积极探索建立多民族混居的住宅小区,通过政策引导、住房分配等方式,鼓励不同民族家庭相邻而居,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在民族间得以传承。同时,社区应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邻里节等活动,让居民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居氛围。这样的共居环境,不仅能够促进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还能有效化解可能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隔阂,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示范。
坚持把共学机制融入“平常”,在“共学”中,成为“知识满满”的传播者。教育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共学机制,旨在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文化的互鉴,增进各民族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校应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将民族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内容纳入教学体系,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此外,鼓励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互相关心,通过日常的互动学习,促进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的交流。社区也应建立民族书屋、文化讲堂,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让“共学”成为常态,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力量。
坚持把共融理念落在“经常”,在“共融”中,成为“情谊满满”的践行者。共融,是民族团结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充分考虑各民族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确保各民族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鼓励和支持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节假日和庆典活动中,应充分展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文化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让“共融”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各民族群众自觉行动的一部分。(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