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讲求礼让是传统中华民族美德。“让德”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周朝就有着“圣人贵让”的传统,以让为礼的实质与精神。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300多年前,张英以“六尺巷的故事”,传承着一段“以和为贵”的历史佳话,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美谈。现代思想家熊十力、冯友兰等人立足世界局势思考华夏传统的现代意义,一致认为“礼让”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且可以作为国际交往秩序的共同准则。
阐发礼让是基层治理之道。《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克己让人,宽容大度,历来是为人所称道的处世原则。从桐城市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当地基层组织提炼出“听、辩、劝、借、让、和”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使得“让”“和”的传统精神文化运用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为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新样板”。
以和为贵是国家民族发展所需。随着“和为贵”思想的不断丰富,“和”成为最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汉字。在国家治理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在处理大国外交方面,国之交,亦如邻之交,“六尺巷”的经验依旧适用。正如“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以“和”为题,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世界和合共生。(苏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