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速实施城市更新计划,是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关键步骤,也是驱动城市进步与发展的核心策略,更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的必然抉择。在全面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城市总体规划发挥着纲领性作用,而强化党的领导,促进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则成为工作的核心要点。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宜居、有韧性和智能化的城市环境,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有效整合投资、税收、土地使用等多项政策,形成协同支持的合力。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城市更新不仅是关乎民众福祉的民生项目,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它作为扩大内需、塑造新发展模式的坚实桥梁,为城市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新活力、开辟了新道路、增添了新动能。在此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成为了实践“城市由人民共建”理念的关键所在。然而,城市更新之路并非坦途,土地问题尤为棘手。许多区域在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上首当其冲,面临严峻挑战。更新后的土地综合利用、混合用地获取机制、地价评估方法、使用年限界定及缴费标准设定等实际操作层面,同样存在诸多复杂难题。因此,我们需将增强民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及实际收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确保城市更新真正体现“城市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属性。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意,一头连着质量。从政策推进的视角审视,城市更新的每一步实施都应广泛吸纳民众声音,寻找民众意见、建议与需求的“最大共识点”,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实质。城市更新应追求高质量标准,通过深入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更新项目的高品质,从而达成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强化人民城市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的政府主导、大规模拆建模式相区别,城市更新应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民众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机制,以此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整体风貌,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在城市治理与服务层面,应确保“全面覆盖、无遗漏”,使各领域均能享受到均衡、高效的公共服务,且服务具有高度的可获得性。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城市中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与深厚的人文内涵,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灵魂与生命脉络。在城市更新的征途中,我们应着重保护与弘扬那些能够彰显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独特城市风貌的元素。以此为基石,我们需紧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紧密围绕民众的实际需求,进行适时且适度的更新改造。城市更新不仅关乎当下,更与未来紧密相连。它应在空间布局、形态塑造、业态创新及功能完善等多个维度上,为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树立新标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者与示范者。在此过程中,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化参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更新是一项关乎全局与长远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精准把握群众接受度、市场驱动力与财政承受力的平衡点。同时,要积极调动政府、企业、产权所有者及广大民众等多方主体的参与热情,共同构建一套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共建、共治与共享。(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