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缓解村级干部“青黄不接”问题、提升村干部队伍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着力“扩容”,建好后备力量“蓄水池”。组织由挂点乡镇县处级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对域内村(社区)逐一进行村级后备力量全覆盖摸排,重点紧盯返乡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人员,对照年龄、学历、日常表现等情况,精心比选村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后备力量人选。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压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带领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等打好乡情牌,持续加大优秀人才回引力度,丰富村级后备力量人员储备。
着力“提质”,提升干事创业“硬实力”。以基层党校为载体,聚焦基层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有针对性设置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题课程,通过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村级后备力量提高谋发展、促振兴的能力。建立“1+1+1”结对帮带机制,以村(社区)挂点领导为主导,1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共同结对帮带1名村级后备力量,突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素质过硬,综合考虑村级后备力量能力特征、个人意愿,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力量摸排台账。
着力“充能”,激活担当作为“动力源”。坚持动态管理、备用结合、能上能下,结合跟踪考察、日常管理情况,对于表现优秀的后备力量,给予与现任村“两委”干部享受同等评先评优待遇。对表现差、不听从安排、群众基础差等情况的坚决给予清理,并及时进行补充,确保数量相对稳定。同时,适当进行实岗锻炼,让其尽快熟悉村务管理,掌握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打好群众基础,通过列席村“两委”会议,使之熟悉掌握村级事务的议事程序,提高“身份认同”,村“两委”成员出现空缺和换届时,按照法定程序,努力使村级后备力量“转正”。(蔡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