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基层承担着繁重的任务。面对大量的工作,基层干部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精力。建立和健全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这一措施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直接影响到基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制度化减负。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是确保减负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包括优化工作流程、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考核等。要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工作制度,使基层干部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编制乡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实行职责准入制度,严禁上级部门随意转嫁工作责任给乡镇(街道)承担,同时探索优化联动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推动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有效落实。应严格控制文件数量和会议规模,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确保会议和文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建立统一的督查检查考核体系,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确保督查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动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化减负。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基层减负。针对基层多个端口填表格、不同群里报数据等问题,通过推广电子政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使基层干部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和资源。可以开发一个集信息采集、集成共享、监测分析、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调度指挥平台,对基层数据进行梳理,建立专属数据库,有效推动各部门数据的汇聚、整合,打通横向、纵向的数据壁垒,实现报表一键生成、数据自动汇总等功能。各基层干部只要打开填报系统,手指轻点‘任务清单’模块,便可上报的所有信息,转化为基础档案,方便乡镇(街道)以及上级部门再次翻阅、分析,减少基层干部的重复劳动和低效劳动。
优化政策环境,实现心理上减负。除了制度化和信息化减负外,我们还要关注基层干部的心理负担。要通过开展心理辅导、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基层干部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心理素质。还要做好容错纠错工作,细化容错纠错情形,建立正负面清单,做到有据可依,会容错、敢容错,减轻基层干部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干事创业。鼓励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对在基层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和健全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制度化、信息化、心理上减负等方面入手,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余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