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旨在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要用好“系统性思维”。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以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方面的更综合全面的振兴和发展。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通过政策扶持、事业平台和情感纽带培养、用好、留住、聚集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文化振兴是动力,要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文明建设,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重构农民精神家园;生态振兴是支撑,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化、绿色化转变;组织振兴是保障,要坚持以农村基层党建为引领,选优配强村组织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成为坚强“红色堡垒”。
要坚持“ 以人为本”思维。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更多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把握宏观方向,具体规划建设、上项目,可由市场与村民自主衔接,避免乡村“千村一面”,大力激发村民的首创精神和内生动力。做好充分的宣传动员工作,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充分保障一般农户的参与权利,从组织构建、决策流程、项目验收等各环节都设定具体的农户参与要求,通过多类主体对项目进行监督,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要落实“因地制宜”思维。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散落着众多大小各异的村庄,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和社会环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乡村发展的底色和潜力。因此,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每个乡村的特殊情况,避免“一刀切”的盲目模仿和复制。要深入调研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和优势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将乡村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农民能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周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