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强调,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基层减负要减出实效,不仅要剔除表面问题,更要刀刃向内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根源,久久为功纠治顽疾,不断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着力在关键领域做好做足加减乘除法,使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以求真务实、减少形式的作风正本清源,推动工作“减”去浮躁,增“加”实干实绩。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述了“三个区分开来”原则的关键意义,旨在为基层干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确保基层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实践探索之中,勇于先行先试,积极面对挑战。各级党组织要不断深化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摒弃以文件堆砌、会议频繁作为工作成效的错误观念。相反,应秉持“务实高效、精简优化”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大幅度削减不必要的会议与文件,为基层干部腾出宝贵时间,专注于实际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同时,为激励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给予他们试错的勇气与空间,更是对他们辛勤付出与可能遭遇挫折的深切关怀。坚决支持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干部,把“重迹不重绩”的浮躁思想彻底剔除,全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以直面问题、精准施策的魄力去其病根,推动考核“减”去负担,增“加”奋进动力。督查与检查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宜则效率倍增,否则适得其反。当督查检查频率过高,考核指标体系过于繁杂时,往往会迫使基层单位陷入“迎检式应付”与“数字游戏”的怪圈,使得督查检查的本质发生偏移。无论检查还是考核,都要坚持实绩重于痕迹、现场重于材料。各相关部门在实施督查检查之前,应倡导并实践联合行动,形成合力,灵活运用“麻雀式”蹲点调研、“马路办公”及“一线工作法”等简约高效的方式,确保检查过程真实、深入;设计指标前,不是简单地承接上级的考核任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制定出更加贴合具体实际的考核指标,让指标更加精简、目标更加明确,让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不断增加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热情。
以扎根群众、心系民生的情怀固其根本,推动干群“减”去隔阂,增“加”幸福满意。衡量减负成效是否显著、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扎实,群众的感受最为直接且最具权威性。从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到实际工作的成果、追梦路上的步伐,都应当展现出清晰可触的变化,这才是减负真正落到了实处的标志。各地区应积极响应“民之所望”,将群众的声音与反馈作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核心考量。一方面,应将问题的实际解决率和群众的满意度设为关键的评估标尺,以此鞭策所有单位及干部脚踏实地、聚焦主业,将心力与努力倾注于核心职责之上。另一方面,应鼓励并邀请群众参与减负工作的全过程,通过他们的监督与评判,不断激发新的变革动力。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能让相关职能部门与基层干部展现出勇于探索、敢于拼搏的改革精神,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认知、政绩观念及事业追求,从而为奋斗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与驱动力。(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