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地企共建”,从“三个好”上发力,联动重点项目落地,做好校地企合作文章,打造“政产学研用”新生态,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整合优势特色资源、持续完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打通科研教学到产业转化的快车道,推动校地企合作取得更大成效,扎实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
一、筑巢引凤“聚”,搭好“组织桥”。以实现盘活智力资源、推动产研融合为目的,在做实“规定动作”的同时,做亮“自选动作”,联线搭桥共建平台,共同打造校地合作示范点,建立校地常态化互访机制,推动与高校签订产教融合基地协议并授牌。同时,以“高扬党旗、企地共建”助推项目建设为共识,将共建产业项目纳入书记领航、基层党建示范引领项目中,充分凝聚校地企发展合力,以组织互融促进合作深化。
二、因材施教“育”,建好“练兵场”。坚持“大人才”概念,在校地融合“引才”“谋才”“育才”上下功夫,集聚发展源动力。活用项目“引才”。整合高校专家名师资源组建专家智库团队,量身开展技术开发、攻关和服务,完成项目建设、设计和规划。建立智库“谋才”。依托项目建设,推动与高校、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柔性引进高校专业人才,攻破域内重大项目发展的技术难题。凸显专业“育才”。与高校共建项目孵化,持续与高校团队保持密切合作,联合打造共建项目,推动其学校资源注入乡村,指导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旅游项目规划、民宿运营,探索打造成“两园+民宿”旅游综合体。
三、共创双赢“合”,搭好“干事梯”。深挖产业人才潜力,创新合作载体,促推动产才成果转化、融合发展。聚焦民生工程建设。以项目规划建设为契机,引入高校智力资源,推动在房屋建设、集镇规划、业态打造等上面做文章,区域内实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亮化、河道水域有效治理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聚焦校地成果共享。在产业项目内配套建设校地企研发中心,进一步展示校地企合作成效,深入挖掘本土农副产品的可利用空间,延伸了产业链,有效提升了本土农产品附加值,促使村集体发展猕猴桃种植等产业,可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实现既有“乡村新貌”面子又有产业发展“底子”,合作成果有效展现。(蔡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