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徒步组织、露营党……这些由爱好者们带动,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的活动正在兴起,这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人们不再一股脑冲向大城市,反而开始追求探索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释放压力。这一变化,对乡村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朴实生活,如何吸引更多人来到乡村形成乡村“热”?还是得自找没事。
乡村有资源,就要自找没事,抛出“如何自我开发”的烦恼。嫩绿的稻草、葱郁的树林、潺潺的小河、连片的麦田、连绵的山峰,村村都有的景色,怎么开发转变成亮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色进行发掘,就如丽水松阳松庄村挖掘村内泥墙黑瓦、流水古桥的人文景观,被《国家地理》评为“江南最后的秘境”。另一方面要因人施策,村庄定位是现代农业、乡村科创,抑或是乡村旅游、文创非遗、休闲康养,最终还是由目标受众决定。针对康养新兴业态,要融合开发自然、文化、中医药和森林等资源,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推进科创教育,则要突出农技应用导向,形成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
乡村有思路,就要自找没事,解决“计划难落地”的困境。计划落地不仅要人力,更要财力,尤其是经济薄弱村,村干部更要担当铆足劲向上向外争取,向上分析政策变化,争取异地抱团财政补助,向外自我推荐招商引资,多管齐下才能多面开花。村内开发既要向上向外,同时也要向下向内,光有项目资金,但是村内工作推不进也是做无用功,只有全村上下一条心,开展工作一盘棋,才能让项目真正落地,形成资金项目引入的良性循环。
许多村辛辛苦苦争项目、做项目,完成之后却如“昙花一现”,无人管护便慢慢“衰败凋零”。也有很多村表示:村里没人会管理呀?乡村既要做好“种”项目工作,更要下功夫“养”项目,尤其是要把功夫下在招引人才上,不唯学历、不论奖项,只要能把村庄项目运营,就能通过统一招募、精准派遣等途径,把人引到乡村来,唯有如此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赋能乡村资源盘活才能成为现实。
乡村要抓住反城镇化趋势,虽然开发、落地、管理、服务都是麻烦事,但是只有自找麻烦,才能赶上潮流浪头,让乡村“热”起来,让乡村“活”起来。(李如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