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中,为民办实事不仅是一项基本的工作要求,更是体现政府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从组建国家数据局,到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枢纽作用,再到各地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站办理”改革,不断加快服务提档升级,政务服务更加集成高效。这启示我们,打通数据壁垒,形成各方联动、部门协同的整体合力,关键在为民办实事要有大局观。而从基层的视角来看,为民办实事更需要具备大局观,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提升,更是对群众工作责任的深刻认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局观,顾名思义,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为民办实事往往涉及的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每一件都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能仅就事论事,而要将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从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比如,养老、住房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不是哪一个部门以一己之力就能办好的,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配合。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大局意识,这是应有的思想境界,更要体现在为民造福的不懈努力中。具备大局观的基层工作者,要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的需求,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更加精准地制定和执行政策。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单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考虑到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群众真正受益。同时,大局观也意味着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基层工作者在处理当前问题时,要能够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比如,在推进城市更新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城市面貌改善,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城市规划、人口分布以及产业调整等因素,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强调大局观并不意味着忽视细节。相反,基层工作者要在把握大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实惠。
坚持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找准自身职能定位和工作发力点,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才能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为民办实事要有大局观,这是基层工作者必备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何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