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 安全 > 正文

防灾减灾救灾“三军”未发,规划先行

2023-05-19 10:06:11 | 来源: 中廉在线

眼下南方汛期将至,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防灾减灾救灾不仅是应急之举,更应是长久之计,需要把规划谋在前端、把工作干在日常、把功夫下在平时。

做好提升防灾意识规划,守牢防灾第一战线。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多个特点,同时,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随着物质基础的不断积累和救灾环境的日益改善,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现在物质条件变好,灾害风险的发生就会变低,从而影响到防灾意识的树立和提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雄厚的物质条件固然是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但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自然灾害。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中,切实树立防范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风险发生概率。一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线上线下互动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并形成稳定常态化机制。唯有筑牢防灾意识大坝,洪流方可被抵挡在第一战线。

做好评估减灾能力规划,打牢减灾坚实地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防灾减灾更离不开调查研究。既要加强规范化建设,修订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重特大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和各领域标准规范,也要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工作格局。既要将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也要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各项救助政策,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通过减灾能力调查,既能摸清区域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类资源,客观认识区域减灾能力特征,也能了解区域间减灾能力的差异,为综合防治区划提供关键技术参数,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打牢坚实地基,此乃应有之义。

做好指挥救灾行动规划,筑牢救灾第一屏障。虽有万全之策,但亦出其不意;纵使有“千手观音”,亦难抵“四面八方”。防震减灾工作不仅要关注前期监测预警,同时也要跟进后期快速高效救援。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每多挖一抔土、多掘一分地、多刨一块砖,都可以给伤者带来透气和延续生命的机会。而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不止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后一环,更是民生保障的关键一环。因此,要做细群众安置救助。树牢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分级负责的包保责任制,细化人员转移避险和安置救助方案,加强集中安置点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受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要做实救灾物资保障。会同粮储等部门进一步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丰富储备品类;依托信息化平台,强化救灾物资统筹调度,畅通公众求助渠道;统筹调度好各方面应急力量,畅通灾后“最后一公里”物资配送通道,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要做好部门应急联动。加强与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的应急联动,健全防范因灾致贫返贫长效机制,推动灾害救助与社会救助、乡村振兴等政策制度有序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指导积极开展灾害民生保险和巨灾保险,不断增强受灾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指挥救灾行动,救灾屏障方可建立。(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孝肃路街道 周茂祥)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