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又要过年了。回想一下,过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对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我而言,过年就是能吃上好饭啊!
在我十五六岁以前,那年那月,物资供应相对好于地方,春节期间似乎总能吃上几顿鱼肉。后来回到老家,票证时代,鱼肉蛋粮油都凭票限量供应,平时难得见到鱼肉,我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总觉得肚子缺少油水,所以格外盼望春节到了能解解馋。
那时,国家要保春节物资供应,各家各户也要想尽办法,买些猪头、猪下货、鸡鸭、鲜鱼等准备过年,一般从过了小年就开始筹备。我记得父母一般买一个猪头、几个猪蹄、几斤猪肉、几斤鲜鱼,还有两只鸡,再就是蚕蛹等。这些东西都不好存放,容易变质,父母先将一半猪头还有猪蹄烀好了,一部分做肉冻,一部分熟肉储备好准备做下酒菜。把鸡杀一只做熟,另一只节后再杀。带鱼之类的先用油煎好,便于存放。另一半猪头还有猪肉则放在阴冷处,如果下雪了,搞些雪块覆盖上,年后再加工。过年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年货——豆腐,寓意都福。此外,还要多包些包子、蒸几锅馒头,以备年后慢慢食用。
粮油要在粮所凭票购买,我的标准是每月30斤粮食、半斤食油。过年时充裕一些,还有2两香油,几斤黄豆、花生米、粉条等,面粉定量里还有精粉。蔬菜主要有入冬前储备的大白菜、萝卜等,再就是去大集上买些香菜之类的调味菜。当时有少量玻璃蔬菜房,种植韭菜、黄瓜,很稀罕,价格高,只舍得买一点用来待客。
大年三十晚上做八个菜,自己吃一些,过年后趁着有这些年货,自家舍不得吃,从初一就开始抓紧请同事同学、朋友亲戚吃饭喝酒。如果请晚了,食物可能就要变质。储存东西多的家庭,可以吃到正月初十左右。这期间,还要经常查看,如果年货稍有变味,抓紧回回锅,继续存放。
上世纪70年代末,我父亲在集镇的公社上班。小年前后,单位从商业单位购买猪头、猪下货、鲜鱼、蚕蛹、烟酒等,作为年货分给大家。当时食品站在一个公社驻地,父亲单位一个40多岁的副主任骑着自行车带队,和我们几个年轻同志一道去食品站,先找到食品站站长,低声下气地求人批出条子,然后拥挤着去买出猪头猪蹄猪下货。买到后,放在大金鹿自行车后座上绑好的苹果筐里,摇摇晃晃骑着车子跑十几里路,一身汗地回到单位。接着就是分年货了,这也很有意思,单位小有小的好处,人员少,大体一个人能分到两个猪头。先逐个过秤,将重量写在纸条上,放在猪耳朵里,大小搭配着分。有些人员多的大单位,如学校、工厂等,往往几个人才有一个猪头,我听说最多的七个人分一个猪头,只好凭运气抓阄。
采购年货难,收拾起来也不易。比如猪头猪蹄多毛,要寻些沥青,烧化后浇在猪头猪蹄上,沥青凝固后往下剥,带下毛来。如果去毛不彻底,就把炉钩烧红烧热后,去烫化猪毛,这时家里充满了沥青和猪毛烧焦混合的味道。去毛后,还要用斧头或砍刀把猪头劈开几份,很费力气,要用巧劲,否则会把猪头劈得奇形怪状。还有猪肚猪肠,需要反复冲洗,甚至还要用玉米面清洗,减少臭味。
既然处理起来这样麻烦,为啥还要买个猪头呢?因为猪头非常实用,煮猪头能熬出一碗猪油,可以用来炒菜;熟猪耳朵、猪舌头、猪头肉是酒桌上的好菜肴;猪头肉做出的肉冻十分可口,用来待客和自家食用都挺好;猪头骨,就让孩子啃着解馋了。因对猪头的青睐,我到现在没忘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猪头的价格是每斤0.36元。
过年请客,有时候也会遇到难处。俗话说:菜好做,客难请。过年扎堆请客,想请的人很难凑到一起,需要提前几天和大家说好。如果排不上,家里存放的年货有可能坏掉,主人很着急。有年春节,父亲单位一个同事,当天和大家约好了晚上请客,菜做好了,客人还在别人家的酒桌上,搞得主人客人都很尴尬。还有,过年了,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家里存的鱼肉,但都让大人请客用去了,小孩只能吃客人剩下的盘底子。邻居家有三个十来岁挨肩儿的男孩,他们的父亲极好客,每逢过年都要大请几桌客人,年货剩给孩子能有多少可想而知。我至今记得邻家小孩那抱怨的神情。
附带说一句,那时候集体购买年货,也都是个人结账,无非就是单位出面而已,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大家还要掂量下自己钱包,不能图一时之快,钱花超了。
当笔者写到这里,想想又要过年了,现在社会进步了,各种物资应有尽有,备年货可真是简单多了。(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