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疫情的考验,和乡村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变化,乡村医疗卫生水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加大投入,兜底强基。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央财政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资中占比例较低,很大程度制约了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在服务能力上的提高。一是完善投入机制。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责任,全力保障乡村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设施更新需求;二是强化运行保障。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医生在职称和薪资上的政策倾斜,从源头破解偏远、贫困地区基层医务人员流失严重、医疗服务弱化等问题;三是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规划好医疗布局,引导乡村医疗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加快乡镇卫生院管理标准化建设。
整合资源,强化保障。乡村青年人口锐减,老人、小孩比重增加,“一老一小”适应服务能力较弱,一般性医疗服务资源闲置,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为乡村基层医疗带来了新问题。一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根据地域人口数量加强卫生院建设,根据“一老一小”需求,开展体质升级,同时围绕乡村基层多元化的医疗需求,积极推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辐射;二是优化衔接,精准保障。探索改革大病保险低覆盖广的做法,对低保、偏远人群实施差异化补助措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慈善机构、商业医疗保险等力量投入乡村基层医疗保障需求;三是形成保障合力。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多层级互补衔接和费用分担机制,形成保障合力,减轻乡村群众医疗负担。
队伍建设,人才支撑。一是积极探索乡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根据实际情况核增乡村基层卫生院人员编制,同时以利好政策待遇鼓励上级专业医务人员主动下沉基层,提升乡村基层健康服务能力;二是推进待遇改革。允许乡村基层卫生机构将部分医疗服务收入用于人员绩效发放,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尽早实现医学人才“本土化”培养;三是强化项目管理。保障村级基层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探索制定统一的乡村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放宽条件,鼓励村医考取乡村助理医师资格,建强乡村基层医疗队伍。(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人民政府 杨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