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简称“新十条”。这是对11月发布《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的补充和深化。“新十条”综合研判了当前流行病毒毒株的病理学风险和传播情况,采取精准划分风险区域、优化核酸检测、调整隔离方式、加强重点人群分类管理、保证基本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等措施优化疫情防控。
“新十条”并非是简单的“放开”或“躺平”,它要求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区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最密切接触的公共空间,每一个居民到社区的距离可以用“最后五百米“来形容。”五百米“是居民通往外部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两点之间进行物流对接的最后范围。”新十条“的精准实际上就体现在对缩小管控区域的精准上,如何打通疫情防控的“最后五百米”,真正的使“新十条”政策切实落地,是每一个社区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十条”提出“分类管理”是一个显著的新变化。根据当前健康状况、疫苗接种情况、传染病患病风险程度等将摸底人群分为重点、次重点、一般人群,分级分类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虽然同为重点人群,但还需要考虑是否有对接的家庭医生,身边是否有子女照料,是否为独居老人等情况。社区掌握了重点人群的基础情况,才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第一时间进行对接。
新冠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展成危重症,所以老年人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仍然很有必要。在过去三年的疫情防控过程中,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经有所成效,但还有部分人群因为身体、家庭和个人观念等原因,尚未进行疫苗接种。对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我们需要消除老年人接种疑虑,细化科普宣传,可以用举例子、讲道理、劝说身边亲人等方式。同时,社区也可以对接当地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措施,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
虽然目前的政策倡导“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但是面对身体行动不便、重点人群独居、医药缺乏等特殊情况,需要居民和社区建立密切及时的联系。此外,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区对“新十条”发布以来的舆情变化也应当进行评估分析,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面对突然的政策转变,要通过实际行动缓解人们的恐慌和顾虑,加强正面宣传。比如通过转述医疗专家的权威信息、发布预防手册等方式,鼓励大家锻炼身体、均衡饮食、,进出家门佩戴口罩、及时消毒等。对于已感染人群,可以转载感染者恢复的事例,对他们进行经验性的指导。同时,强化对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开展心理支持服务。
社区工作者需要跟紧政策转变的要求,做好精准防控“最后五百米”。这不仅社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面对面的空间上的“最后五百米”,更是感情上的“最后五百米”,需要每一个社区工作者的用心付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西市社区 陈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