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我国研制的“碳星”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作为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其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碳汇监测进入了天基遥感时代。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危机和挑战,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为实现“双碳”目标,需从坚持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增强森林碳汇三个途径出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体系,调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坚持排放与消耗总量的产销平衡,争取在2060年成为真正的“零碳社会”。
策“节减观念”,树牢低碳生活新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源头上减污降碳,关键在于促进广大群众达成节能减排的广泛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耗能极高、教训惨痛,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让子孙后代在修复生态环境中付出沉重代价,因此,在升级革新污染处理技术、手段和工艺的同时,亦需加强污染物与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党员干部要树牢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低碳意识,将绿色低碳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随手关灯”“双面用纸”“乘坐公共交通”等细微之处,自觉自律“从我做起”,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营造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的浓厚氛围。
策“绿色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政府、市场要发挥双轮驱动作用,加速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国土空间格局。地球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同的家园,如今,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的因果已经开始反作用于人类文明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不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做“选择题”,要做“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多选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员干部要结合区位因素,着力探索区域转型新的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按下新旧动能转换“快进键”,激活区域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策“森林碳汇”,展绘生态文明新画卷。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减排和碳中和两个方向同时发力。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森林植被展现出巨大的碳汇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生物量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储蓄量持续双增长,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68%,碳汇储量达92亿吨。高质量精准推进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就是为生态碳汇做“加法”。福建林改20年来,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达66.8%,不断探索多种形式增绿护绿,倡导多功能森林经营模式,引种驯化、定向培育优质竹木资源,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的11倍增长,其中9项改革成果被推广到全国。
“茂林修竹间,鸟语虫鸣里”,福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已成为全国增绿护绿的“排头兵”,向全国人民递出一张张亮丽的“清新福建”生态名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福建省浦城县南浦街道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