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强调中华文明对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重要纽带与根基作用,明确指出要深入中华文明研究,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奋斗中,已走过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创造出无数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中华文明的璀璨赋予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新时代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筑牢中华文明之基,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寻根溯源,筑牢中华文明繁荣底座。四大发明、诗词歌赋、戏曲乐器……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灿烂星空中点缀着无数绚丽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就在于中华文明的强大精神纽带作用。文明之兴,重在传承,在新时代复兴中华文明,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探寻中华文明之根,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更好的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风貌,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处。
不传承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广大党员同志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好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新时代回答好中华文明的根源、形成、发展问题,筑牢中华文明的繁荣文化底座。
焕发新颜,新时代赋予中华文明新内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明得以繁荣千年,所依靠的从来都不是不思进取、因循守旧,而是敢于创新,勇于革新的魄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古老的中华文明也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时代繁荣中华文明,要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文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特色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复兴中华文明,要守正创新,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证中华文明的复兴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实现,以崭新的姿态顺应着新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
交流互鉴,中华文明走向五洲四海。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中华文明对于外国文明向来秉承着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开放态度。面对外国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盲目崇洋媚外,在坚持中华文明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学习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补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促进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上,我国要坚持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以文明古国的姿态怀揣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始终敞开胸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热情分享中华文明取得的优秀成果,积极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五洲四海,推动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杨铮 福建省建瓯市芝山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