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文化修养,帮助读者了解学习文化名家的爱国情怀、人生感悟、处世之道、为学之法,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先生的著述结集,从爱国、文化、和谐、人生、做人、学习、国学、自身等八个方面作了编选。此前,许多出版社都以不同形式出版过先生的著作,能将著述细化分类的为数不多。不妨走进传统文化,赏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国学大师著述,领略其文学、文化精髓及学术风采,共同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崇文盛世。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书香中国”余香未消,“诗词大会”诗意又发,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和沁润心灵的精神滋养,让国人在溯源文脉重拾传统文化之旅中倍感充实。季羡林先生深得文理,自不必说。先生为《书海浮槎》作序中提到,“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书卷在手,清茶在侧,笔者仰望前辈,斗胆粗浅勾勒,实为证明:最是书香能致远。
艺术构思乃文章写作之始,所谓“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季羡林先生的著述可谓“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咀嚼文字“沿坡讨源”,则意蕴深远的文情可鉴。先生所著的《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中提到,“‘新意’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出于“灵感”……昼思夜想,一旦遇到相应的时机,便豁然顿悟。”诚如《情采》所云:“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季羡林先生能够以个人性情和情感为“立文之道”的根本,展纸落墨然后著成文章,正可谓“五性发而为辞章”。
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启迪童蒙的朗朗书声、皓首穷经的谆谆教诲、天人之际之玄思、人伦日用之庸常?笔者以为:溯源文脉,修身明道,经世致用,实为正道。从文化观念的角度看,季羡林先生著述的文章,能够着眼于时代人文发展的历史事实,寓情于文表达独到的观点和主张,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文学范式。先生的文章,犹如老酒,历久弥新。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可作为当下文学创作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南。
季羡林先生曾有“三辞桂冠”的佳话:一辞“国学大师”;二辞“学界泰斗”;三辞“国宝”。季羡林先生拥有自己的生活,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不被身前名羁绊,堪称大学者、大智慧。2006年,季羡林先生荣获“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实为最好诠释:“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反观当下世人,拨开萦绕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迷雾,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是否审视过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及对生活的态度,是否思考过人生真正的目标和活着的价值,所以值得停下凌乱的脚步来重新梳理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援引季羡林先生的话作为结尾,以示敬上,同时希望吾辈能够共诫共勉。季羡林先生说:“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分别是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所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徐永飞 吉林省通化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