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我们必须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当前社会,“失根”危机愈演愈烈,从田间农民等乡村主人翁到专家学者等高级知识分子,均对“失根”危机这一现象表现出深深的担心和焦虑。只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做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家庭邻里关系趋于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逐渐丧失,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农村公共生活的消逝,已使得乡村文化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正是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乡村中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被“花花世界”所迷惑,部分人还将各种“财富故事”带回农村,冲击了村民们淳朴的价值观,消费文化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意识形态,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完全趋于利益化,金钱成为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缺乏正确的引导,赌博、暴力犯罪、攀比之风盛行,导致乡村道德滑坡,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
顺应时代发展,在规划政策、创新技术、传承发展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化程度。
把握一个“效”字,以规划政策做引领。党的十九大指出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政府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出适应农村实际情况,推出农村更好更快发展的制度政策,以时效性为关键点,准确把握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将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大力提升政策效能,保障乡村文化不断积极发展。
瞄准一个“新”字,以创新技术作动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乡村孩子难以受到优质教育是乡村文化无法朝正确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新时代科技不断进步的优势下,我们必须把握好创新技术带来的新机会,借由网络直播课堂,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资源覆盖到最偏远的乡村,让乡村孩子也能学习到乡村外头的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更好更快更优建设。
坚持一个“传”字,以传承发展作支撑。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到“道德讲堂”的建立,无不体现处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发展重要举措。我们应立足于乡村文明,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深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传承乡村文化中的凝聚力、感教力和推进力,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素养,强化乡村文化和谐有序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当前社会的当务之急,要求全体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文化更好更快发展。(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人民政府 黄迪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