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共同度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悠悠岁月。歌曲深深地扎根,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人们用来陶冶情操的方式。俗话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传唱生动,受众就爱看、爱听,宣传传唱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脱贫攻坚故事,需要运用好歌曲的力量,为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启蒙“嘎溜”是多声部侗族大歌的一个种类,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歌声高低分层次混合,歌声起伏中,宛如清泉徐徐而来,又如江河怒吼而去,像微风摇曳的小草,又像顶天立地的苍莽大树,余音萦绕,引人无限,物我两忘。2015年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以2018年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杨春云为代表的锦屏嘎溜文化艺术团多次代表县委县政府到广州、深圳、北京等地演唱,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好评。
在“嘎溜侗歌”的传承中,我们要全力培育和打造侗族大歌“嘎溜”民族文化品牌,注册“锦屏嘎溜文化艺术团”,设计注册“嘎溜”LOGO,保护文化元素;要培养“嘎溜”侗族大歌传承人,让“嘎溜”文化进校园,留住历史记忆;要加强与县文化歌舞团沟通对接,搭建好“嘎溜”现代化发展平台,让“嘎溜”传唱党恩、歌颂人民美好生活的声音不绝于耳,让“嘎溜”走出侗乡、走向全国、响遍世界,彰显民族风格。
传承好脱贫攻坚故事,要“灵活生动”。群众的话最有“泥土味”,最接地气、最有底气。嘎溜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唱“大白话”“实在话”“家乡话”,让人听了耳目一新、亲切自然。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就是要跟群众“心连心”,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深入群众中汲取群众语言的丰富营养和智慧,用广大群众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把脱贫攻坚的“大道理”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舒坦、听得亲切,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
传承好脱贫攻坚故事,要有“家乡味”。嘎溜侗歌新词,唱出了贫困侗族儿女的心声,为深入贯彻脱贫攻坚各项会议精神,巧用侗族“嘎溜”,原创编排“嘎溜”侗歌侗词,传唱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宣传“感党话、听党歌、跟党走”活动,组织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把脱贫攻坚,以内容接地气,通俗易懂,群众乐于听、听得懂的乡语乡味形式进行宣传,使扶贫政策入脑入心,把扶贫政策传遍侗寨。
传承好脱贫攻坚故事,要“有声有色”。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依托启蒙侗族大歌“嘎溜”,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和感激编排成歌曲、戏剧、小品、舞蹈会声会色地向群众宣讲、演绎,体现了独具魅力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引导群众树立正气,通过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宣传、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微博、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传承好脱贫攻坚故事,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杨波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启蒙镇人民政府)